1. 首页 > 正能量句子 >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根据各人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根据各人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是:因材施教,

1.定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2.出 处:《论语·先进篇》,

3.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由于小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方面有的反应快理解快,有的则反省迟钝理解慢,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所任教的学生,按学习能力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展开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 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课堂教学的因材施教。

要做好因材施教教学,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各各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把学生从知识能力方面分为好中三类,当然这种分类应该是模糊的,不公开的,只是存在于老师的心目当中,并不要向学生宣布,更不能以此来安排学生座位。以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班级的团结。把学生分好类后,课堂上就可以分槽喂养了。

1、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2、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3、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三 、 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四、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在这两年的教学与探索教学中,我觉得因材施教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在平常教学中要坚持,只要做到持之以恒,把细节做好,功到自然成。

实施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那么,教师怎样实施因材施教?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对上、中、下的学生典型作重点的个案研究,然后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研究和了解的方式主要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

(2)、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这里“共同的基本要求”是指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这是使教学达到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的重要保证。教师要教育和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各门功课与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关系,使他们努力学好为中小学开设的各门基础课。在这个前提下,根据个别异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人的潜在能力和特长。

(3)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异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学生个别异是客观存在的,影响个别异的因素又相当复杂。一个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长处,而在另一些方面有短处。或善于观察,或长于记忆,或擅长思维。从思维类型上讲,也有长于形象思维和善于逻辑推理之分。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的异特点进行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以发展的眼光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对那些成绩优异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也要一分为二,为充分发展他们的才能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后进学生,要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深入研究他们的心理活动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特殊情况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鉴,争取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现代教育确立了人人都是有用之才,人人都是可用之才的普遍人才观。教师“因材施教”就是要分析每个个体的材质,挖掘其巨大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够人尽其才。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责任所在。 那么,什么是因材施教,它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因材施教?下面就这些问题具体展开讨论。 一、因材施教的定义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和课外辅导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的异,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以满足个别学生异需求的过程。 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理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材施教不是要求所有学生达到统一的规格和标准,而是适应每个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教师就是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之后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因材施教。 (2)认识学生性格的多元性,有效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教育。 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气质不同的人在同一件事上的态度和反应具有很大的个体别。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分类教育。气质异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这取决于教师怎样看待学生的气质,怎样对待他们提出合理、恰当的要求。 (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定向施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作为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才能激发学生的自身价值,才能可能促使学生奋发上进。 四、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 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在把握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异的各个方面有针对地采取合适的方法,具体而言,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异。 第二,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异。 第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异。 第四,学生的家庭背景异。 总之,学生个体的特殊性要求教育教学要因材施教,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对待初中生要根据他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要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上去感化他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人翁”心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增强他们的自尊心。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来之际,我们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的理念与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知识观、学习观,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教育内容,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我认为中学生的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和生理要注意: 一、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二、究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数学学科素质为主要目标,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三、初中生的生理、心理与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显著的异时性和不平衡性。他们的生理迅速发展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对生理上的急剧变化感到兴奋的同时,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的成熟却没有同步发生。他们的价值观、交往能力和策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水平等依然停留在一个相对幼稚的阶段,需要逐渐累积、缓慢发展、在探索中前行。 四、.依据性别异教学,既要根据男女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因“性”施教,又要使男女间相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既应“扬长”,更应“补短”,缩小因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异。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等,可以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方式。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不同异采取不同措施。

(3)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所谓尊重学生个性,所谓因材施教,一定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智能特征的了解和尊重上。而目前我们所奉行的对于学生的评估标准,过分倚重在各种功课上的考试能力。根据多元智能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多元评价标准,智能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能倾向,只要以他的智能为标准去评价他,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儿童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种智能,每个儿童,有可能受到尊重。

2. 找到孩子的智能发光点,然后教师和家长应依据孩子的智能特征,构建符合其智能发展的学习活动,使儿童从小就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命的魅力。3.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是我们的孩子优势的智能得到发挥,弱的智能得到提高。

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2001年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态度、知识基础、健康状况等,可以通过课内外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通过对学生作业分析,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家访等方式。

(2)正确对待学生的不同异采取不同措施。

(3)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分论点?

因材施教,指的是针对不同特点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此,其分论点应该就是抓住不同的人的特点具体怎么教育的小论点。比如:思想狭隘之人,应重点宽容待人;知识浅薄之人,应重点多多读书;不孝之人,应重点道德规范。等等,我是这样认为的,仅供参考。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

因材施教的分论点:

有人说成功的90%来自汗水,但假如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即使付出的努力,成功也遥不可及。因此,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汗水,而是因材施教。

在文化底蕴浓厚的古代,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

古代圣贤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因材施教在儒家经典学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特长,间接补充不足,全面地完善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一个意大利男孩,从小酷爱足球,他一直希望自己在足球上有很好的发展,然而身体不断地发胖使他放弃了足球梦。他转身了第二个梦想——唱歌。在名师的指点下,他不断进步,并且成为了茂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帕瓦罗帝。

认清自己的长处,注意扬长避短,能够始终重视自己的长处,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众所周知,兔子擅长奔跑,鸭子擅长游泳。倘若使小兔子和小鸭子一起学游泳,结果会怎样?当然小鸭子学会会,小兔子学不会。那说兔子有4条腿,还不能游?

生存的本领不止一种,我们不仅仅要发挥特长,也要发挥其他,但不能盲目,可以选择较为容易的,比如句子可以学打洞呀,不只是非要学会游泳。因此,要因材施教,才能全面发展。

在当今,有不少家长会强迫孩子去学习许多特长,有些并不是孩子所想要的。这样,结果往往不是很好,若家长能以孩子的特长为主,因材施教,相信孩子一定能很好地发展。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很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够完美,在各方面都能成功。还是要说,只努力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认清自己,因材施教。

怎样做才会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实,你知道吗?

第一考虑宝宝的兴趣爱好,第二考虑宝宝的智商,第三考虑宝宝的身体情况,第四考虑宝宝的感受,第五考虑宝宝的接受情况。

不要去阻止自己的孩子探索世界,也不要一味的打压孩子,阻止孩子的兴趣发展和爱好。

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于孩子,而是根据他的性格和喜好自由选择,给他试错的过程;看重过程而非结果,不要急于求成。

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教育的什么原则?

一刀切,一锅煮违背了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原则,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

违反了因材施教原则。

一般来说违背了阶段性教育原则,如果是一个班内的学生违背了异性原则

因材施教─从孩子天生气质谈教养

一、爱与管教:从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天生气质开始,进而学习适合各别特质的管教策略。 1.气质是指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对内在或外在 的反应方式,从出生就可以观察到不同。气质使一个人在与环境互动时,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特色。 2.先天的气质加上后天环境的影响,在二十岁左右才会形成稳定的性格。后天适性的教养策略,可以帮助孩子以适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气质特色。 3.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会很失望,想要去扭转会造成很多冲突。所以父母要打破心中的框架,去认识孩子的天生气质,学会适性的教养,才能让孩子依着他自己的天性成长。 4.最适配合的观念:气质没有好坏,周遭的环境、父母、老师与孩子的气质之间的相互影响,才是影响成长的主要因素。 5.孩子的气质属于好教养的孩子,父母要提醒自己不要因此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孩子若是性情儿,很容易让父母在教养上感到挫折,父母需要学会欣赏孩子,并学习更多方法和技巧来面对这个挑战。 6.现代的父母需要学会了解与尊重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绪和想法,同时也非常需要学会为孩子立界线、订规范、温和而坚定的管教技巧。 7.我们常听到爸爸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粗心,你为什么不像哥哥一样小心一点。」「你怎么这么胆小,你看那个弟弟多勇敢。」如果你了解每个孩子天生的特质都不一样。就不会去做这种无谓的比较了。 二、气质的九个向度 1.活动量 (1)定义:在睡觉、游戏、工作、吃饭、穿衣洗澡和做其他日常活动时,身体的活动量。 (2)活动量高的孩子: A.每个孩子天生就喜欢玩乐、尝试、冒险,透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自由的探索,才能发展出自信心。 B.能量往建设性的方向施展,多让孩子当小帮手。 C.避免常带孩子去需要安静的情境,以免从小累积挫折的经验。 D.孩子的内在虽然狂野,又同时希望知道外在的界线在哪里。为孩子立界线不是限制孩子,而是让孩子清楚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放,什么时候必须要收,不必透过尝试错误去摸索外在世界的行为法则。如果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和什么是不被接受的行为,他会比较有安全感。 E.外出前预先设想可能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做清楚的行为约定。当影响到别人时,一定要管教和立界线,教导孩子控制行为的方法。 F.行为约定要简短清楚,提供孩子可以被接受及不可以被接受的行为界线,并且有明确的行为后果,确实执行,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 (3)活动量低的孩子: A.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因为常常喜欢坐着,小动作的发展较好。 B.常给人动作慢的感觉。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完成他该做的事情,学习享受慢速度的生活方式。 C.建立运动的习惯。 2.规律性 (1)定义: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如睡眠、饮食、)的可预测性。 (2)规律性高的孩子: A.假日的作息改变,需协助他适应。 B.生活有变动时,要提早告诉他,给他时间做心理准备。 (3)规律性低的孩子: A.可以慢慢加入行为训练的方法,建立规律性。 B.利用图表和清单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代币制度。 C.父母自己的规律性也会影响孩子的作息。 D.吃饭的问题、收玩具的问题。给孩子时间学习和成长。 3.趋避性 (1)定义:孩子对新鲜 的反应,是大胆地主动靠近或是害羞地犹豫退缩。 (2)主动好奇的孩子: A.孩子喜欢新鲜和冒险。提醒孩子好奇的危险及人我的界线。 B.陪伴孩子一起尝试新事物。 (3)害羞谨慎的孩子: A.害羞的孩子生来大脑的杏仁核就比较容易受到 ,可能是因为遗传到较高的正。有些孩子能驯服自己过度兴奋的脑部掌管情绪部位,到了上幼稚园时,他们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外向,爱与人交往。 B.他们的母亲认为,孩子应学习如何面对难过,她们也体贴孩子,但不会增强孩子的哭泣和忧虑。父母会一再让他们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以致改变了他们脑部的化学物质。那些未曾接受挑战的孩子,脑部线路仍然没变,因此,他们的情绪仍是过度反应。孩子天生就有特定的情绪倾向,但是他们的脑部线路仍保有某种程度的可塑性。 C.气质上属于害羞谨慎的孩子,在面对第一次的经验时一定会逃避或是犹豫,他们并非不想参与,他们只是比较小心谨慎,想要先观察状况,等自己了解清楚,可以安心之后再行动。孩子需要提早暖身的时间。 D.循序渐进:带着小心谨慎的孩子去接触新的经验时,要循序渐进。从温和少量的尝试开始,让孩子慢慢适应,累积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那么紧张害怕。不要突然把他丢在一个陌生的情境里。 E.接纳情绪:不要指责他或是嘲笑他,或是跟他说:「不要怕,没什么好怕的。」这样的话并不能鼓励他,反而让他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对的,更加焦虑紧张,觉得不被了解。你可以抱着他,并且帮他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从来没有做过这件事,让你有点害怕对不对?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孩子的情绪被了解了,自然会感觉松了一口气。 F.模仿学习:如果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旁陪伴或是,他们就会比较放心。可以告诉他:「没关系,先在旁边看一看,看看别人怎么做。等你准备好了,做个深呼吸,让自己放轻松,再试试看。」 G.回想成功的经验;你也可以提醒孩子,他上次是怎么做到的,帮助他回忆起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会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 H.练习厚脸皮:有的孩子不敢尝试是因为怕被别人笑。他们常常觉得别人都在注意他,太在意别人的反应。你可以带着他静静的在一旁观察周遭的人,就会发现没有人在注意他,每个人都在注意他自己。 4.适应度 (1)定义:对外在的 和变化是自然的接受还是容易抗拒。 (2)适应度高的孩子: A.好比变色龙,依周遭环境调整自己的反应。 B.留意不良的同侪环境或电视可能造成的影响,要帮孩子把关。 C.建立自我肯定的能力。 (3)适应度低的孩子: A.减少不必要的环境变动,给孩子一些时间做转换的准备。 B.练习临机应变和弹性变通。 5.反应强度 (1)定义:孩子用了多少力气在他对事情的反应上面。不论是正面的、快乐的或负面的、烦躁的。 (2)反应强度强: A.真实的情绪:用同理心反应。操弄性的情绪:温和而坚定,坚持原则。 B.教孩子学习不要用夸大的方式表达情绪,学习用语言表达。在语言发展初期,小孩表达情绪的语言很有限,所以只好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谈论及认知情绪的能力则会大增。三岁到八九岁的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认识情绪的时期,这时候应该铺设好大脑的路径。与其长大后再来改变大脑的路径,不如在路径尚未成形前,先学习重要的技巧铺设好适当的路径要容易得多。 C.父母要学会了解及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协助孩子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谈论心情感受是了解、控制情绪最直接的方法。 D.教孩子学会分辨感觉与行为是不同的。感觉是自然产生的,并没有对错。「任何感觉都是可以的,但有的行为可以,有的行为不可以。」 E.要学习调节孩子强烈情绪引发的愤怒情绪,深呼吸数到十。当孩子情绪泛滥时,要协助安抚孩子。 F.孩子若在一个能够公开表达情感,讨论心情感受的家庭里长大,就会思考并培养出与他人沟通自己心情感受的词汇;孩子若在一个压抑情感、欠缺沟通的家庭中长大,便比较可能成为「情绪上的哑吧」。 (3)反应强度弱: A.不要因为孩子声音小而忽略了他的需要,认真地看待孩子的抱怨。 B.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利用扮演游戏。 6.情绪本质 (1)定义:孩子在各种不同情况下所表现的愉快、友善行为,以及不愉快、不友善的行为的多寡。 (2)情绪本质正向:提醒孩子对陌生人不要太友善。 (3)情绪本质负向:教孩子多微笑,学会感恩,看见事情的光明面。将自己的特质发挥在适当的地方。 7.坚持度 (1)定义:孩子的活动能不因任何的阻挠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例如:阅读、做功课、练习运动技巧、练乐器等。 (2)坚持度高的孩子: A.孩子的座右铭:「再试一次,一定会成功」 B.用协商的方法,讨论出彼此妥协的问题解决策略。 C.善用家规。 D.练习接受挫折和不完美。 (3)坚持度低的孩子: A、把工作分成几小段,分段完成,有人陪他一起做。 B、帮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给予大量的鼓励以建立自信心。 8.注意力分散度 (1)定义:孩子是不是很容易就被周围的 所吸引?或者通常都对周遭的景象、声音、光线、人等,视若无睹,非常专注在自己的活动上? (2)注意力易分散:减少环境的干扰 ,分段学习。上课座位的安排。 (3)注意力不易分散:孩子容易对环境中的 不知不觉。 9.反应阈 (1)定义:从外界来的 ,声音、光亮、气味、影像等的强度要有多强,才能激起孩子做出反应。也包括察言观色的能力。 (2)反应阈高的孩子:孩子比较不敏感,父母可以帮助他学会觉察别人的情绪,并注意环境中的线索。 (3)反应阈低的孩子:孩子比较敏感,孩子的烦躁可能是因为过多的 。 学龄前孩子的气质表现常常是非常原始而强烈的,只要父母管教的方式是正确的,没有放任不管,即使孩子的行为没有立即改变,也会随着时间逐渐成长和成熟而慢慢的看到转变。父母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 文章出处: 作者为天晴身心诊所/赛斯身心灵诊所 临床心理师 张黛眉 本文出自靖娟基金会102年4月亲职讲座─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课程

小学德育原则

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一、导向性原则。

定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疏导原则。

定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定义较简单,包含两个关键词,即“尊重”、“严格”。

四、知行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定义需要把握两个关键点,即“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实践锻炼”。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定义中的关键词“正面、说服教育、启发自觉”。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考查材料题频率,考生需要掌握定义,即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德育。

八、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指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定义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