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正能量句子 >

辛弃疾元宵节 辛弃疾元宵节的古诗词

辛弃疾元宵词

辛弃疾元宵词如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北宋词人欧阳修《生查子》写元宵节与情人约会,一百三十多年后,南宋将领词人辛弃疾也以《青玉案》写元宵节。

《青玉案》写的什么?现在说法很抽象、很哲学,说辛弃疾要寻找的其实是——他自己。不免陈义过高,也与词句的实际不符。因为在“元宵节”——一年中月亮第一次团圆的象征,均与爱情关涉。所以辛弃疾这首词,也是一次与情人的约会。

与欧阳修《生查子》不同的是,欧阳修写了两年的元宵节,并以“今年”和“去年”进行对比。辛弃疾只写了一年的元宵节;还有一个不同是,欧阳修写了“去年”约会的全过程,从见面到分手;而辛弃疾约会刚见面就结束了。其余部分,都在“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的等待中煎熬。

辛弃疾的元宵词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作品译文

赏析

辛弃疾

此词是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上片都是场景烘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手法上颇象破阵子。此词表面写的是作者寻意中人,写出了她的忧愁,孤独。实际上此人就暗指作者自己,表达了自己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全词含而不露,极富哲理,读来令人深思,是不可多得的好词。

元宵节的诗句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个人最喜欢的一首诗:

《青玉案 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作者: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怎样赏析辛弃疾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其实这首宋词是真的很有内涵,表达了辛弃疾被流放之后的心境,又能够体现出来他的雄心壮志。

我觉得这首词可以看得出来辛弃疾是比较郁闷的,在元夕这一天他不能够回到京城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赏析

青玉案·元夕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翻译及注释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1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2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3「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4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5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6「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7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8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9「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十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⑿蓦然:突然,猛然。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青玉案·元夕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 北宋 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著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像: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 唐朝 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 南宋 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 南宋 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 *** 、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元夕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像: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 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青玉案·元夕赏析二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像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像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著,辩认著,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诗词作品: 青玉案·元夕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婉约】、【元宵节】、【写人】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10首分别是?

关于元宵节的古诗10首分别是:

1、《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2、《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4、《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5、《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6、《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8、《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9、《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0、《南乡子·宿州上元》

(宋)苏轼

千骑试春游,小雨如酥落便收。

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

白酒无声滑泻油。飞火乱星球,浅黛横波翠欲流。

不似白云乡外冷,温柔。此去淮南第一州。

辛弃疾元宵节的古诗词

辛弃疾元宵节的古诗词如下:

1、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

译文: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3、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译文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动情。梦里相见时还赶不上看画像清晰,而这种好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离别的时间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抹去。可不知是谁,让我在这元夕朝思暮想,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辛弃疾的词 元夕 中的元夕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古人说的“元夕”,指的是“元宵节”,元夕古时候,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等等。

扩展资料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千百度:千百遍。蓦然:突然,猛然。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2分)

答案: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也算对)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写出“反衬”等手法即可给2分(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2分);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大意对即可)(2分)。

辛弃疾的词元夕中的元夕是元宵。

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今称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夕、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农历正月十五日,因秦始皇名嬴政,因避讳“正”字,故此又称“端月十五”。正月十五日为满日,即望日,象征团圆与美满。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民间的重大节日。

古人说的“元夕”,指的是“元宵节”,

元夕

古时候,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灯节等等。秦始皇嬴政,因避讳,又称「端月十五」。该日为满日,即「望」日,象征团圆与美满。 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民间的重大节日。

元宵就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入新正,灯火日盛。”元宵节是多种文化汇聚而形成的节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元宵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