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

道德经哲理名句 道德经哲理名句摘抄

老子最有哲理一句话

(1)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意思是,在人治,人权,个人财产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诫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意思是,人治,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如下: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7.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9.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1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中哲理句子及翻译

篇一

1.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不恃己能、不居功。由于不居功,所以其功劳不会失去。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把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性命。不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无私?反而可以更好地成就他自己。

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

4.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时。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金玉满堂,谁能守藏?富贵而骄横,自埋祸殃。功成身退,是最应该奉行的行为准则。

6.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译文】因此,圣人致力于基本的维生事务,不耽乐于感官的享乐。

7.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译文】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把宠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和自身生命一样重要。

8.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保持纯朴的本性,减少私心杂欲。

10.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因为他不执着于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

篇二

1.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译文】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师范;不善人,又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2.知其雄,守其雌。

【译文】虽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柔取态而处事。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译文】了解别人叫做明智,能认识自己才是聪明。战胜别人的叫做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者。知道满足就是富有,坚持力行就是有志。

4.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而之。

【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大加嘲笑。

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的祸害是不知足,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7.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终身都不可救治。

8.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9.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译文】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1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译文】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只有总想表现自己、欲示己能的人,才夸夸其谈,而这种人才是“不知”之人。

《道德经》中经典哲理名句及翻译

篇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篇二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

大意:的祸患是不知足,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篇三

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自作自息。

6、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