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

部编版:古诗诵读枫桥夜泊设计篇(一)

古诗诵读枫桥夜泊设计

篇一: 古诗诵读枫桥夜泊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读自悟。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3.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二:古诗诵读枫桥夜泊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

二、教学课题

《枫桥夜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9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愁绪。

三、教学方法

我认为,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如果过于琐碎地讲解分析,定然会破坏其意境,影响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体验。因而,我十分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我紧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通过对诗人背景材料的补充介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愁绪的根源。

四、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朗读。在学习古诗的时候,这一方法更是尤为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情感,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一次地充分地朗读诗文,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了学生的自主性;在面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理解“借景抒情”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热情和教学效率,让课堂生发了许多亮点。

五、 教学目标 本诗所在的第六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照单元目标,结合本诗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了解古诗大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对古诗意境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4.理解诗人的愁绪,感受诗人的情操。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本诗意境深远,情感复杂,所以,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感受诗中通过种种景物表现出来的“愁绪”,是非常困难的,而这又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它自然就成了本诗教学的难点。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1 导入新课,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这首诗,它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座古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你们知道吗,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城西,有一座桥,这个桥叫枫桥,在离枫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这个寺庙就叫寒山寺。一座桥,一座寺,看似很平常的地方,凡是去苏州市的人大多要去看一看枫桥,要去听一听寒山寺的声音,甚至日本、韩国的朋友都特地来到苏州亲耳聆听一下那儿的钟声,用手抚摸一下那儿的桥,这 1

是为什么呢?对,这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做《枫桥夜泊》。这首诗,千百年来,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板书课题) 2 读诗题,理解诗题。

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是多音字(停泊bo)(湖泊po),那“夜泊”就是什么意思呢?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3 创设情境,教师诵读。

《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

二、初感诗句

1 自由读古诗。

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打开书开始吧。(出示课件,生自由读古诗。)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第一个给大家读一读。

2 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谁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还有什么感觉吗?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四、细体诗境

1 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2 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板书:愁)他愁些什么?我们从哪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哪个字?

3 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地,是吗?感觉挺有意思的!客,客是什么?(客人……游客……在外做客……)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怕不是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一个人在外面。家乡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4 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查过资料,介绍作者:诗人因为参加府试,没考中,感到愧对父母,为前途渺茫而愁。

5 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再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他母亲为他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 2

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也没有)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

五、感受诗意

1 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的诗人吗?请同学们再读读。

2 理解诗意。 哪个同学能把第一、二句诗的意思说出来呢?(月亮已经下山了,只听得小鸟在树上呜叫。秋天的夜晚,寒霜透着寒意从四面八方向停靠的船袭来。……)听你这么一说,老师都感到了阵阵寒意。突然,当!当!沉闷的钟声从远处传来。从哪里传来?传到了哪里?(传到了诗人的客船里,飘到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诗文中第三、四行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哪个同学把这两行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半夜时分从姑苏城外寒山寺里传来钟声,传得很远很远,传到诗人的客船上。)

3 学生自由说整首诗的意思。

六、拓展延伸

1 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现在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这首诗所描绘的秋景在你们眼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似乎很美。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让我们成为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寒冷的秋夜吧?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的秋夜。诗人乘坐的小船停泊在枫桥边……(语调低沉)

此时此刻,张继,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背诵此诗。)

2 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短短的28个字,既是一首诗,也像一幅画,更是一首歌。好,我们一起欣赏,跟随《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轻声地唱起来。

八、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的感情。凄清的乌啼、寒气袭人的秋霜、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无不烘托出诗人浓浓的愁思。总之,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篇三: 古诗诵读枫桥夜泊设计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此处设问可由学生回答。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

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引趣。

2、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3、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4、拓展漫谈,深入体会忧愁。

5、指导写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

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研究、自学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孤寂忧愁

之情。培养朗读能力、品词析句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具准备:《枫桥夜泊》课件

2、学生准备: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趣。

1、请学生背诵积累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在学这首诗之前,先请大家看一幅图。

出示课件:现代苏州枫桥图片

师述:这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枫桥。每天这里都会有很多游

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其实,枫桥只是一座在江南非常常见的单孔石拱桥,那它为何引来如此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呢?原因啊是一首诗!想知道是什么诗,让一座普通的桥而闻名天下的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学这首诗。

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3、解题。

(1) 指导“泊”读音并多音字组词。

查字典理解“泊”在两个不同读音情况下的意思。

(2) 生理解《枫桥夜泊》题目的意思。

过渡: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

夜泊》,板书:张继

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

《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感知,体会意境。

1、生自学古诗。

出示: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②

思考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学生自读古诗。

2、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指名读,相机纠正“愁、苏、城、寺、钟”这几个生字的读音。

3、读得还不错,但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划出诗的节拍。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

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1、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1)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配乐)

(2)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乌啼 钟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穿插提问:看到满天的霜,你什么感受?“乌啼”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怎样?从寺中传来了钟声,这钟声怎样?

寒山寺。

(3)在刚才的朗读中,大家仿佛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

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

师相机提示: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2、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1)提问: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板书:愁)此时此

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质疑。师相机板书学生的问题。

(2)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你

们的这些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回答。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你从哪里知道?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3、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出示:(《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叶千华诗歌《江南美女》赏析?

诗歌作品欣赏(歌词)

江南美女

◎叶千华

桥河边沉思的垂柳

门窗上悬起的绣帘

松竹下激流的溪水

山石间奔涌的清泉

桑林中唱出的歌声

茶园里传来的笑言

笛子和古筝悠长的韵味

扬琴与琵琶投缘

二胡和唢呐深厚的意味

三弦与洞箫赴宴

芦笙和巴乌的情味

吉他与黑管依恋

看看美丽 想想平淡

听听自然 品品香甜

轻轻如云如风

悄悄似神似仙

穿得如春天般的浪漫

生得秋收时的灿烂

爱得如夏日般的热烈

长得冬藏时的温暖

啊 美女江南

江南美女

撑着天堂伞

坐过乌篷船

说着吴越语

赛过百花鲜

《枫桥夜泊》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行旅诗,诗人长夜无眠,随手纪事,本无深刻寓意,亦无新奇比喻,却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情景浑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万口传播.诗人和衣而卧,辗转反侧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实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们心灵的共鸣.具体而又抽象,实在而又笼统的“愁眠”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就这样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灵里,有了张继泊舟枫桥的不眠之夜,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宁静.

首句交待时间,描绘环境,渲染凄清冷落、孤独寂寞的气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结,乌啼声声,令人倍感凄凉;诗人躺在船上,飘泊江湖,有如置身广漠无边的黑夜,孤独无助,茫然无从,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灵的阴影,一颗疲惫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飘泊.“霜满天”造语奇崛,本来,秋霜落地,凛然生寒,这是自然现象;可是在心绪悲凉的诗人看来似乎繁霜满天,寒意逼人,颇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写秋霜弥漫,冷风凄凄,实乃传达诗人的凄冷心绪.尤其刺耳的是“乌啼”,本来,它就是凶险、不祥、不利的预兆.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当深夜听到乌鸦啼叫的时候,奶奶总念念有词地祷告,祖宗保佑,千万别出什么灾难!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传来几声尖厉刺耳的乌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才怪呢.这一声又一声的乌啼回荡在清凄寂寥的夜空,惊醒了诗人思乡的美梦,敲碎了诗浪的心.

次句刻绘诗人和衣而卧,辗转反侧,长夜无眠的形象.远处岸边,夜色朦胧,枫影沉沉,近处江中,雾气茫茫,渔火点点.一远一近,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巧妙搭配烘托出环境的幽寂清冷气氛.“江枫”这个词语极富暗示性,它与秋色秋意,离情羁思密切相关.“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停车坐爱枫林夜,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这些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所积淀的情思意蕴.“渔火”是周围昏暗迷蒙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一缕温暖,尽管它不可能照亮黑暗,驱散寒冷,但它毕竟可以给处于沉沉黑夜中的人们带来一丝欣慰,一丝希望.置身霜天寒夜,目睹江枫渔火,诗人心有所动,愁肠百结,“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旅人萦绕心间的缕缕愁绪,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化形式应该是严霜、乌啼、江枫、渔火,换句话说一景一物都成了羁思离愁的生动写照.诗人“对愁眠”,实际上是沉浸在一个愁思满怀,寒气逼人的天地里而彻夜不眠啊!

结尾两句特写夜半钟声,实中生虚,虚胜于实,虚实结合,含蕴深沉.“姑苏城外寒山寺,”交待钟声源自何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夜半钟声到客船”,突出钟声清旷悠扬,惊心动魄的特点.本来,夜半钟声是向四面八方传播扩散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诗人听来似乎格外响亮,格外刺耳,似乎是专冲着困顿潦倒的诗人而来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别处的感受.显然,钟声无形无情,如此却有情有势,负载了一层浓得化不开的愁苦,似乎充盈天地,溢满胸怀的全是羁旅离愁.寒山古刹的钟声就这样一声接一声回荡在枫桥的夜空,弥漫在文人的心头,它敲响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划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雾,它甚至穿越时空,飘飘荡荡,向现在也向未来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魄的人生故事.

这一声,枫桥不静,千秋百代的枫桥都不静.

那一夜张继不眠,千秋百代的文人也不眠.

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仪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的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粱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屋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希望对你有帮助 呵呵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诗今译:月亮慢慢垂落在夜空里,乌鸦啼叫着,霜气满天,我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火,心怀忧愁而难以入眠。姑苏城外,那寂静的寒山古寺,敲钟的声音在半夜里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描写的是一个江南水乡秋天的夜晚,一个游子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非常幽美,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不禁吟诗一首,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整首诗以“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所有景物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泛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参考资料来源:

落榜的张继与《枫桥夜泊》

同窗好友一个个榜上有名,张继却名落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他一个人独自来到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水乡的风光胜似天堂。张继想借苏州的美景,排解心中的烦闷,可看着眼前的美景,他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落寞。游了一天园林水巷,不但没有解去心中的烦闷,反而新增了许多忧愁,正是借景消愁愁更愁啊!

夜晚,张继让老船工把小船停泊在枫桥旁边,哪里也不想去了。

枫桥下的小河,在夜幕里静静流淌。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摇动,恰似随风轻摆的摇篮。我且在这“摇篮”中好好睡一觉吧,也许明天醒来,会有一个好心情。

张继钻进船舱,解衣躺下。水波荡漾,小船轻摇,确实很舒服,可往事偏要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十年苦读的艰辛,父母的期待,别人的鄙视,自己的失意……每一件都像钢针似的,扎得人心疼。最让张继心疼的是奶奶,赴考前,奶奶把张继叫到床前,颤抖着双手,从自己身上取下一尊拇指大的玉观音,戴到张继的脖子上。这尊玉观音奶奶随身戴了几十年,张继从未见她取下过。奶奶说,观音菩萨会保佑她的孙儿金榜高中的。

张继摸摸身上的玉观音,暗叹一声:“唉,奶奶,孙儿愧对您老人家啊!”

张继翻来覆去,无法入睡,他索性披衣起来,准备跟船工说说话。出了船舱他才发现,老船工已经躺在船头睡着了。小河上渔火点点,每一点渔火,就是一户人家。张继不想惊动老船工,就悄无声息地站在船头赏月。月亮好像瞧不起张继这个落第书生,渐渐西沉,一会儿就从枫树梢头落下去,再也看不见了。就在月亮落下的枝头上,传来一声鸦鸣,在静夜里显得格外凄凉。这只乌鸦为什么深夜还鸣叫?它也和我一样愁肠百结难以入眠吗?

江上起风了,张继临风打了一个寒颤。已经是深秋时节,难怪夜风侵肤。他正要回到船舱去添衣服,就听到一声钟声,仿佛从天外传来。钟声在静夜里格外纯净、悠扬,缭绕于耳,久久不散,勾起张继的无限乡愁!小时候,张继经常跟奶奶去寺里烧香许愿,听惯了这样的钟声。在这落榜时候,在这异乡的深夜,听到这熟悉的钟声,让人怎能不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怎能不想起慈爱的老奶奶?家中的奶奶知道孙儿落榜了吗?不,在眼里,孙儿是秀的,她老人家一定日夜盼望孙儿金榜题名的好消息呢!

夜风更大了,吹得小船摇来摆去,河上的渔火也跟着一明一灭。张继望着夜色中的枫树古桥,脱口吟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00多年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传诵这首《枫桥夜泊》,而张继落榜那年,考中状元的是谁,已经没有人知道了。如果不是落榜,张继恐怕想破脑袋,也写不出这么凄美的诗,正是落榜成全了张继。我们有幸读到《枫桥夜泊》,也是沾了张继落榜的光

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那年他落榜了,晚上他呆在船中,彻夜未眠,听到了不远处古刹中传来的钟响,感极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不朽的失眠(作者: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的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绿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1、创作背景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2、全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注释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稳定,所以不少文人志纷纷逃到京江苏,浙江一带避乱,这其中就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满怀旅愁的张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超清]甜筒古诗词 第17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