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美句子 >

格林卡属于什么时期(格林卡属于什么时期作曲家)

西方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音乐家有哪些。

1、

2、德彪西

3、勋伯格勋伯格

4、巴托克,贝拉

巴洛克时期最早的作曲家应该是意大利人蒙特威尔蒂,他出生于1567年,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托克向巴洛克时期过渡中显赫的人物”另外,巴洛克时期的法国音乐不可小视,库普兰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样出生于法国的拉摩也是同期的音乐家,他曾被誉为“十八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巴洛克时期德国音乐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大家最为熟悉的巴洛克音乐家是维瓦尔弟、J.S.巴赫以及亨德尔。

浪漫主义时期)帕格尼尼,韦伯,麦亚白尔,罗西尼,萧邦等

20世纪80年代九十年代就有一个

madonna

19世纪俄国的歌剧创作的背景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19世纪俄国的歌剧创作在欧洲独树一帜。其时正值俄国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时期,反对沙皇,反对农奴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俄国民族乐派的开山鼻祖格林卡(1804~1857)在这时期,曾与十二月革命人过从甚密,普希金等人的艺术思想也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他的作品中,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俄国的灵魂与精神。30岁那年起,他致力于创作一部从题材到音乐都是属于民族的歌剧作品。它就是歌剧《伊凡·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1839年更名)。1842年他又创作了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前者取材于历史题材,充满了爱国主义深情,歌颂了为祖国献身的农民苏萨宁,是“民族魂”的真实写照;后者则取材于普希金(1799~1837)的同名叙事诗,描写中世纪的骑士与基辅大公之女的故事。这两部歌剧是格林卡创作中最富意义和艺术成就的作品。他一方面注重从民间音乐中提炼其精华,一方面他又吸收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等,从而创作出新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音乐语言,并为后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被人誉为“歌剧的曙光”。

19世纪60年代,在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的背景下,音乐领域有一群年轻人,为了摆脱一味崇尚西欧音乐的风气,致力于繁荣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歌剧领域中“五人团”和柴科夫斯基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五人团”大部分成员都参与了歌剧创作,其中鲍罗廷的歌剧《伊戈尔王》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为其代表作。鲍罗廷(1833~1887)的四幕五场歌剧《伊戈尔王》始作于1869年,未果而逝,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格拉祖诺夫续成,1890年首演于彼得堡(非全部)。该剧由曲作者自撰脚本,根据中世纪基辅公国叙事诗《伊戈尔远征记》编剧。是一部史诗般壮丽的历史剧。歌剧拥有壮丽的历史场面,雄伟的民族气概,又有充满想像力的抒情气息。如雅洛斯拉芙娜的咏叹调《漫长的日月就要过去了》、伊戈尔王的咏叹调《心儿已筋疲力尽,令人难以入眠》以及女声合唱《波罗维茨之歌》等。穆索尔斯基(1839~1881)的四幕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带序幕)作于1868~1869年,修订于1871~1872年,由曲作者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剧作编剧。1873年首演于彼得堡。是公认为最伟大的歌剧。讲述了17世纪初,俄国摄政王鲍里斯·戈都诺夫谋害幼皇,篡夺皇位的故事。歌剧充分表现了在历史上的作用,以相当大的篇幅表现了这一“巨人”(曲作者语),故又有人称之为“的音乐剧”。穆索尔斯基在歌剧中用合唱塑造了的形象,如在序幕中当卫兵威吓民众时,人们面向修道院跪下祈祷所唱的《亲人啊,把我们丢给谁》等。

俄国民族乐派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

19世纪,仍处于奴隶制的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先后经历了贵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世纪末又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期。19世纪俄国的文学艺术获得了重要发展,其中“12月人”诗人的思想、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现实主义倾向的民族文学、果戈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主义的文艺思想理论都深深地影响了俄国19世纪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音乐的发展。

俄国虽然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宗教音乐的传统,但是在上层艺术音乐舞台上,长期演出的是意、德、法等的音乐。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作曲家,使3俄国的音乐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欧洲音乐舞台上作曲家的作品已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格林卡(Mikhail Glinka ,1804~1857)无论在音乐创作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民族乐派的发展指引了道路。格林卡24岁开始正规学习作曲,他先后几次到意、德、法游学,曾与柏辽兹密切交往。在米兰时,由于怀念祖国,产生了创作一部真正的民族歌剧的想法,于是创作了《伊万·苏萨宁》(原名《为沙皇献身》),作品描写了一位普通农民,将波兰诱入茫茫森林,为国捐躯的故事,歌剧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公认为第一部歌剧。他的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取材于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格林卡为这一古老民间传说谱写的音乐已具有典型的风格。

格林卡的管弦乐以民间生活、节日场景为主要内容。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娅》是用两首对比性格的民歌,以双主题变奏和衬腔的手法写成的。

格林卡在创作中大胆借鉴了西欧作曲家的风格和技法经验,同时他又以十分虔诚的态度和主义的思想对待祖国的民间音乐资源,他有一句名言:“的音乐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创作音乐的是,作曲家只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强力集团(或称“五人团”)是俄国19世纪60至70年代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他们多数不是以音乐为专门职业,而是在业余时间里从事创作,时常聚会在一起集体研讨作品,交流艺术思想和创作经验。他们主张走格林卡的道路,书写俄国的历史、现实和民间传说,提倡创作要真实而富于性,音乐要体现民族的个性。

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 ,1837~1910)在音乐艺术上民族主义理想曾受到格林卡的鼓励。作为一位作曲家,巴拉基列夫虽然作品不多,但他具有较全面的专业音乐知识。从1861年起他成为强力集团的核心人物,他热心地为强力集团成员分析西欧们的作品,同时又鼓励他们创作时自由表现音乐的特性。他不仅为同行拟定创作方向,还细致品评他们的作品。

居伊(Zesar Kjni ,1835~1918)是军事工程学家,他岁创作歌剧和艺术歌曲,但主要在音乐评论上发挥影响,热情宣扬“新乐派”的思想。

鲍罗廷(Alexander Borodin ,1833~1887)是一位有机化学教授,出版有科学论文。1862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业余学习和创作音乐。主要作品有歌剧《伊戈尔王》,第一、第二交响曲,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他不直接引用民歌,然而音乐中却弥漫着民间音乐的气息和东方色彩,艺术上具有独创性。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 ,1839~1881)是强力集团中最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作曲家。他出身贵族,但竭力支持农奴解放,放弃自己的财产,使农民不付赎金而获得土地。1857年结识巴拉基列夫后辞去军职,加入强力集团。他的音乐才能的充分发挥,许多作品都未完成。然而他的音乐中所显现出来的非凡的独创性,对欧洲音乐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在艺术上对角色有深刻的心理刻画。歌剧中,忍受屈辱和痛苦的俄国成为震撼历史的巨人,以罪恶手段位的沙皇鲍里斯所受到的心理折磨被表现的淋漓尽致。穆索尔斯基的歌曲有的同情农民悲惨境遇(《孤儿》、《老乞丐之歌》等),有的讽刺了宗教、沙皇的虚伪与腐朽(《神学院学生》、《跳蚤之歌》等)。他主要器乐作品有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交响幻想曲《荒山之夜》。穆索尔斯基反对因循西欧的传统风格技法,在音乐的民族性上,他也未停留于表面的追求民歌风格的音调,而是注意从语言的音韵中去挖掘民族风格的旋律,运用调式和声而无视欧洲传统功能和声。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 ,1844~1908)是强力集团中年龄最小、音乐修养最全面的一位成员。他在海军士官学校毕业后,曾作为海军尉官在海上航行。加入强力集团后开始创作,1871年被聘为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后,对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和配器法进行刻苦有效的顽强自学研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十几部歌剧大多取材于古代童话、寓言故事,如《雪姑娘》、《萨特阔》、《沙皇的新娘》和《金鸡》等。管弦乐作品有交响曲组曲《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等。他的音乐以清晰、色彩绚丽的管弦乐配器著称。他先后对鲍罗廷的《伊戈尔王》和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都诺夫》进行整理配器,形成完整的演出本。他著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原理》等教科书。他的学生中有格拉祖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 ,1840~1893)生于乌拉尔的沃特金斯克。早年学习法律,后在司法部任职,23岁入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从安东·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一次失败的婚姻使他的身心处于严重崩溃的边缘 。喜爱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富孀梅克夫人的慷慨资助,使他以避开世俗生活的烦扰专事作曲,他与梅克夫人约定见面,他们留下的上千封通信成为研究柴科夫斯基的珍贵资料。从1885年起,柴科夫斯基重又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当选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主席,作品在国内和欧洲各国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个人生活中忧郁情绪日益加深。1893年在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演,数日后突然逝世。

在同时代的俄国作曲家中,柴科夫斯基是涉猎西方音乐体裁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不像强力集团对西方传统的谨慎甚至排斥的态度,他倾向于更多地继承西欧古典、浪漫音乐传统。柴科夫斯基的歌剧虽然也选用题材,他在作品中也运用了民歌,但他未刻意追求民族化的艺术处理。与强力集团从民间神话、传说、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不同,他注意“我所经历过的或看到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冲突”的题材。

在1877年以前的第一个创作时期里,他在强力集团的影响下写了一些爱情主题的标题性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暴风雨》、《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等,同时还有舞剧《天鹅湖》、《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前三部交响曲等作品。

1877年以后柴科夫斯基进入创作的成熟时期,他从“标题性”、“情节性”内容转向个人体验的主观性表现的内容。他在交响曲中找到了自己最为合适的艺术天地,在第四、五、六交响曲中他确立了自己浪漫主义交响曲的风格。他以这种宏达的器乐体裁形式表达一个普通人主观体验到的精神历程,命运的重压、痛苦、欢乐、憧憬以及难以排解的忧郁等一系列情绪的对照、冲突构成心理的戏剧,像是哲理性的人生思考。这些虽然出自作者对及个人生活体验的概括,却不失其具有的典型 意义。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结构庞大,布局富于戏剧性,旋律亲切具有语调般起伏的特征,他善于用乐队化的手法,从细致入微的乐句一直发展到磅礴的戏剧性。音乐中的那种热情、坦诚和浓重的忧郁感人至深。

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以细致的人物心理刻画见长,旋律具有抒情浪漫曲的特征,乐队以交响性手法烘托戏剧。

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内心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俄国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音乐之父"格林卡和"乐圣"柴可夫斯基.格林卡是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他创作的俄国第一部民族歌剧《伊万·苏萨宁》描写了一位俄国农民把波...

俄国虽然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和宗教音乐的传统,但是在上层艺术音乐舞台上,长期演出的是意、德、法等的音乐。19世纪俄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民族觉醒意识的作曲家,使3俄国的音乐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欧洲音乐舞台上作曲家的作品已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国力慢慢强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有时间玩乐器了.

俄国音乐之父是?

俄国音乐之父是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格林卡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就学习各种乐器以及声乐演唱,这都为他将来成为音乐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大后的格林卡先是在交通部门任职,属于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了,但是格林卡志不在此,他一心还是要创作音乐。

从1830年开始,格林卡开始游历欧洲各国,和各国的音乐家们交流音乐经验,并且从其它的音乐中汲取营养和素材,1834年春,格林卡回国后立即着手他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的创作。

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品:

是格林卡最的一首管弦乐曲,作于1848年。采用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写成。

乐曲开始在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奏出,然后是主题的三次变奏,随着合唱的进入,旋律的呈示和交织,描绘出一幅幅农村婚礼的生动画面。在一小段连接句后,急速、活跃而热烈的第二主题的进入,仿佛宣告婚礼仪式已经完成,喜宴正式开始。

第二主题运用装饰变奏、衬腔、音调的引伸发展和配器等作曲技法,使气氛越来越喧闹、幽默、热烈,当情绪达到峰时,整个乐队突然安静下来,只听到舞蹈歌曲主题的片断两次从远处传来。全曲在乐队猛然的一击后结束。

翻译一下 古典音乐

Mravinsky:穆拉文斯基,指挥家

Glinka:格林卡,俄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民族音乐先锋

Moussorgsky:穆索尔斯基,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

Liadov:里亚多夫,俄国作曲家

LePO:即The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格勒爱乐乐团

1965是唱片录制年份

即穆拉文斯基指挥格勒爱乐乐团于1965年录制的格林卡、穆索尔斯基、里亚多夫的作品。

首先当这些然是古典音乐。如果再细分,那么这些应当属于()民族乐派。

Mravinsky:穆拉文斯基,指挥家

Glinka:格林卡,俄国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民族音乐先锋

Moussorgsky:穆索尔斯基,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

Liadov:里亚多夫,俄国作曲家

LePO:即The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格勒爱乐乐团

classic music

求歌剧史

世界歌剧史八: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歌剧 民族歌剧

民族歌剧

俄国歌剧,虽然可以回溯到18世纪,但为西方世界所熟知,则只是60年的事。他们很少有歌剧到国外的舞台上演出,我们借俄国的芭蕾舞剧,因而了解斯拉夫民族的音乐、技艺和表演等。到现在为止,我们只能在参考书中翻到俄国歌剧作曲家的名字。即使是第作曲家,也只有少数的作品曾在国外上演。我们听俄国的音乐,总有些悲怆之感,连同他们的国歌,编写得何其沉郁。由此 可推想到俄国歌剧的风格。最初,俄国的歌剧完全效法意大利的格调,因意大利也有些郁闷悲怆的韵味。

歌剧在俄国起步较晚,主要是由于音乐在俄国起步也较晚,至少是满篇带调号、速度记号和大量小黑点的、正式的、书本学究式的音乐起步较晚,而这种音乐导致了歌剧的产生。千百年来俄国一直唱着民歌狂欢作乐,但是没有人费心记写下其中的很多歌曲。

17世纪晚期开始其统治的彼得大帝不太喜欢当时刚刚起步的歌剧。他小时候在宫廷唱诗班唱点歌,长大后却比较喜欢军乐了。彼得的女儿伊丽莎白却很喜欢歌剧,因此建了一座剧院。但她很难说服那些贵族们去看演出,必须挨门挨户去请他们。

在凯特琳娜大帝统治时期,歌剧在俄国成为较为普通的事物了。凯特琳娜喜爱歌剧特别是法国喜歌剧。她邀请了诸如萨列里和佩西埃罗这样的作曲家访问圣彼得堡,并演出他们自己和其它人写的歌剧。音乐史学家唐纳德.杰伊.格劳特告诉我们:在18世纪的最后25年中,不多有350部歌剧的首演是在俄国。然而即使是那些歌剧也不是真正的歌剧,因为它们不是作曲家写的,也不是用俄语演唱的。

格林卡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真正奠定了民族歌剧风格的是一个名叫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的作曲家。他的音乐有一种特性,乃是“沉闷”二字。(他在所有其它音乐的创作中也奠定了真正的民族风格,而与此同时奠定真正的民族歌剧风格的工作也就容易得多了)。

格林卡1804年6月1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庄园主家庭。父亲是退役将军,母亲是一位熟悉民间歌曲的主妇。据格林卡的回忆,格林卡小时候最喜欢听两个铜锅碰撞的声音,后来长大了不再有这种喜好,而在那之前他已把奶奶大部分的厨具都糟踏够了。有时他父亲会雇一个小乐队在就餐时奏乐,他特别喜欢听乐队演奏那些古老的民歌。所以他的童年是在民歌曲调里度过的。

格林卡从10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4岁进入圣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学校,学习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和波斯语,同时向英国钢琴家菲尔德学习钢琴,跟俄国作曲家迈尔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格林卡在圣彼得堡结识了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同普希金的交往中,格林卡不仅激发出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熏陶。

1830年,格林卡赴意大利学习观摩。他一方面悉心研究贝利尼、唐尼采蒂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唱家的美声唱法,一方面有幸结识了柏辽兹,接触了浪漫主义音乐。他认为,在意大利式的创作中,他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格林卡决心要创作出“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歌剧。1833年,格林卡在德国学习考察时,创作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特殊草稿”。

1834年,格林卡回到俄国。他立即会见了普希金、果戈里、维雅采姆斯基等人,表示出要创作一部民族歌剧的强烈愿望,并得到他们的热烈支持。诗人茹科夫斯基很快便提供了一个歌剧题材,这就是伊凡.苏萨宁的英雄故事。这个俄国农民英雄反抗入侵者的故事,紧紧攫住了格林卡的心灵,与他要创作一部“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构想极其吻合,他以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歌剧创作中。

1836年11月27日,《伊凡.苏萨宁》在圣彼得堡首演。在沙皇的授意下,改名为《为沙皇献身》,首演获得极大成功。这一天成为民族歌剧的诞生日。大多人对《伊凡.苏萨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歌剧是真正的歌剧。格林卡的歌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音乐时期”,《伊凡.苏萨宁》是“歌剧的曙光”。由于这部歌剧中全是普通农民的形象,因此上层蔑视地称它为“马车夫音乐”。对此,格林卡坦然接受,他尖锐地指出,在那场抗击入侵者的战斗中,马车夫比老爷们还顶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