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美句子 >

我对国学的理解3000字 谈谈你对国学的理解800字

对国学的认识

对国学的认识如下:

国学是指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广义国学是指古代的文化和学术,狭义国学则是指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等。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然而,随着一些人对国学的误解和滥用,导致了国学越来越可怕的现象。

首先,一些人将国学当做封建思想的代表,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这种观点对于国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其次,有一些人把国学当作一种神秘主义,迷信和偏执的学说,甚至通过谋求所谓的“灵性”或“修行”,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这不仅是对国学的歪曲和滥用,也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此外,在当前背景下,一些人将国学与相联系,将其作为维护意识形态稳定的工具。这种利用国学服务于特定目的的做法,使国学变得更为可怕。

总之,国学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应用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某一个立场上片面地看待国学,而应该透过多方面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发挥国学的作用。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 国学经典论文3000字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篇一

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合格大学生

【摘 要】文章从国学经典的界定,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以及国学经典诵读对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文章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5000年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让的文化和思想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在培养当代合格的大学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价值;合格大学生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儿童读经,已不是少数学校的创新教育。但在大学,虽然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年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和国学门,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国学研究基地,2006年安徽大学的传统文化研究院等等。但多数大学往往只是中文系师生较关注国学,国学经典的文化精髓并没有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浸入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大学生不知国学为何物,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浮躁空虚。在此背景之下,明确国学经典的含义,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用的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对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将起到较好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的界定

国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根。邓实在1906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吴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国学是学术的简称。由此看来,国学应是一国固有之学问,它是一个民族性的传统精华。而的国学从二十世纪以来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也包括了中医、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或者说是广义的国学。狭义的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其中经、史、子、集,应以经、子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或简称对《四书五经》的研究。

儒、道、佛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国学璀璨的光辉,堪称国学之经典。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

顾名思义,经典诵读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从词源上分析,诵读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在《说文解字》中,“诵”被注解为“讽也”。段玉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字》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同样作了进一步解释:“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段玉裁甚至对“诵”和“读”的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综合以上,“诵”指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来达到背的一种阅读活动。“读”则是一种通过理解来把握文本意义的阅读活动。“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有研究者将诵读界定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从这一诵读的定义可以看出,诵读是一个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经典诵读就是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经典诵读的支架,从认知、评价和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借助诵读这一阅读方式,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合活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的言语同时大脑,以实现对经典意义的深入掌握。这种活动是全身心的一种活动,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润物无声的一种心灵浸透,对当代大学生品格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着无可替代重要的作用。

三、合格大学生的界定与现状

传统文化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到立德、立言、立功,尤其把“德”看得重。传统文化中“德”主要指人的心性、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其内容丰富,包括仁义礼智信,也包括民族至上、为本的情操;重义轻利、尊师重孝的修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信念;和谐持中、持续发展的品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精神。

大学阶段,本是学问的深入阶段,大学生完全可以脱下应试教育的战袍,一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科技研究;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学习,这二者均不可偏废。《规》甚至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德才兼备,才可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

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与传统美德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部分――师道和孝道在当今的很多大学生身上体现得不够充分。大学生集体主义和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索取相等价。

这种现状从表面上看形成了一个链条,即: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和阅读面的狭窄――人文知识的欠缺――文化的缺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功利主义的盛行。从本质上看,此链条的中心环节就是文化的缺失,而传统文化的缺失正是文化缺失的重要方面。

四、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素养和品质

国学经典诵读就是让大学生沐浴国学经典的光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的人格。这种活动极具价值、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能让学生传承文化,提高修养。《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说过,“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和这个人有修养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网络解决了快速阅读大量信息的问题,却带来了浮躁取巧的风气。美国学者詹明信称此为后现代主义特征,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如果年轻人想有所成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被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牵着走。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传承、品读背诵国学经典,能逐渐内化为一种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无论是的人文科学学者或是取得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文素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高提供强大的后劲。

第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世界经济虽趋全球化,但民族特色文化反而更显珍贵。世界各国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如文化、伊比利亚文化、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坚韧的纽带,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和平与发展,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绵延成长之根,是炎黄子孙枯竭的精神宝藏。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籍院士张隆溪说我们可以从诵读《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作品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都存在于此时此刻,与我们没有隔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没间断的文化、智慧、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第三,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开拓力。

没有传承,无以言延续;没有创新,无以谈发展。传承,使悠久醇香、文明傲世:诸子百家、儒道文化……延续成滔滔长河;创新,使发展壮大、领先潮流:四大发明、工巧科技……开拓出股股清泉。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开创。我们的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一种海纳百川般不断吸收壮大的学问,比如其对印度佛学的吸纳就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以国学经典为基础,圆融新学,开拓创新。曾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这也是每一位人的历史责任,是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们一定要肩负重任,把国学传承下去。现在全球一体化,彼此之间都在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革,我们也必须开拓创新,但万不可崇洋,全盘西化,数典忘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秉承大儒张载之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国学经典诵读结出硕果。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广义国学是指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古代历史、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古代学说。下面是我整理的如何理解“国学”概念,大家一起来看看!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篇1 “国学”这个概念,在今天尽管关注度与使用度都很高,但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这些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仁智各见,歧义很大,当然对理解国学与软实力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国学”,成为了深入探讨国学与软实力关系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在时下对“国学”概念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中,可以归纳出两种倾向性的理解:一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国学”,把这一概念转换为“经学”;另一是从广义上来理解“国学”,把这一概念转换为“传统学术文化”。两者相比,主张后一种理解者似乎更多一些。

而要说明国学与软实力的关系,显然只有立足于从广义上来理解“国学”概念,才能使这一联系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同时,把“国学”概念转换为“传统学术文化”来加以理解,则比较易于说明与把握。

这是因为,“传统学术文化”比之“国学”,含义要更为明确。由此看来,“国学”与“传统学术文化”尽管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毕竟直接相关涉,而为了便于说明和把握“国学”概念,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予以转换。

“国学”概念转化为“传统学术文化”后,其含义就具体化、明晰化了,实际上表现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是指国学的本义,即历史上所存在的传统学术文化,这是进入20世纪后人们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如1904年邓实在《政艺通报》上发表《国学保存论》,1906年章太炎在东京成立“国学讲习会”,这里的“国学”一词都是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指的是作为保存和讲习对象的传统学术文化。

第二层含义的国学是指对第一层含义的国学所开展的学习、研究乃至兴趣、爱好,即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学习、研究乃至兴趣、爱好,如今天若干大学中建立的“国学院”、“国学班”,《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上开辟的.“国学版”,以及人们常说的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这里的“国学”一词都是第二层含义的国学,或指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或指对传统学术文化的兴趣与爱好。

现在关于国学的定义,·虽不像“文化”定义那样有数百种之多,但至少也有10多种。.然而归纳起来,则不外乎六种三类:一曰“国故”之学,或指训话、音韵、考据之类的“小学”,或指传统的“经史之学”;二曰“六艺”之学,论者以“六艺”专指“六经”,则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又属儒家经典,则国学便是儒家之学。这两种属于一类,都是狭义的国学观。三指儒、佛、道三家之学,而以儒学为主体;四指经、史、子、集“四部”之学。这两种同属一类,是中义的国学观。五指区别于“西学”或“马列主义”的“传统学术文化”;六指统括中、西、马等所有学科的当代的学术文化,即所谓“大国学”说。这两种属于广义的国学观。

实际上,各家之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有其片面性。狭义的国学观揭示了文化中古老、特色的学问,是其所长。然其弊在于将国学局限于传统的小学、经学、史学或儒学。而广义的国学观具有广泛的兼容性,但失之于宽泛,难以体现数千年学术的特色。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应提倡的“国学”,应当是一元主导、多元兼容、与时俱进的新国学。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涵括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艺术等传统学术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何理解“国学”概念 篇2 国学,一般是指以先秦典籍和诸子百家研究为基础,涵盖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同时期宋明理学,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和历代史学所形成的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这个概念在历史上存在的,《周礼》、《晋书》中都有国学的存在可见,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所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

近年代的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其来自于日本,是追根溯源,探寻本土的文化。“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当时,欧美以“新学”和“西学”的名义进入,相比之下,人们称固有的学问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所谓国学现在包括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经济、书画、音乐、艺术、医学、占星术、建筑等诸多方面。不过从广义上说,国学是指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经济甚至书画、音乐、易学、技能、医学、星象、建筑等。都是涉及到国学的范畴。

国学也可以说的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其思想和学说对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他们形成了军事家、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的思想。这些思想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如何治国。它对历代统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的传统文化观念。黎黍匀等学者认为,国学的定义一般是指的文学总称。类似的名字包括的语言“国语”、和的歌歌“国歌”。他认为,在历史上一直以文学著称,其体裁包括古文、诗词、词、歌、赋、、音乐和歌曲等。内容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经济、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象、建筑等。这些属于文学范畴的艺术和文化,与西方的“科学”作品明显不同。把这些艺术和文化统称为国学更合适。同样,各个有各个的国学。印度有印度的国学、埃及也有埃及的国学。

民族文学是民族的基础。黎黍匀认为,国学的内涵包括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各种学科。

;

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对、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秀、精华、有价值的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国学经典不仅是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拓展:国学经典的书籍:十三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