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句子 >

谁能详细讲解一下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谁能详细讲解一下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是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人体的十一个脏器各有一条相对应的经络,加上心包经,也就是心脏和心脏外层的保护膜之间,称之为心包,其相应的经络称之为心包经。再加上人体躯干前侧的任脉和后侧的督脉,一共有十四条主要的经络。其中彼此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例如每一个脏都相对应于一个腑,心脏对应着小肠;肝脏对应着胆囊;脾脏对应着胃;肺脏对应着大肠;肾脏对应着膀胱;三焦则对应着心包。

从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发现手上和脚上的经络多数在骨间膜上,而脏的经络和其相应腑的经络通常都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面,所以这两个脏腑之间的变化会形成一致的病理现象。五脏对应着五腑,另外的三焦经则对应着心包经,也是在手臂的内外侧之间对应着。这种现象的医生在几千年前就明白了。

而这种对应的现象,对不懂中医的人而言,则是认为毫无根据的。例如中医认为寒气会入大肠经,从西医来看,受寒就是肺的疾病,和大肠怎么可能相关,一个是消化系统,一个是呼吸系统。两者在解剖中根本就是不相通的两个器官。从经络来看,就会发现大肠经和肺经始终都是非常紧密相邻的。

除了脏腑对应的关系之外,脏器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密切关系,古人将之以五行理论整理后,再依各个脏器的特性予以对应到五行之中就得出了: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在五行关系中,讲究的是平衡,如果五脏中的任何一个脏器的能力较其它脏器强或弱,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如心火太旺的症状,有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夏天天气热,这个季节自然容易产生心火太旺的症状,但是冬天肾气不足时,水克不住火,也会造成心火太旺的症状;春天肝气上升时,也会因为木生火而造成心火跟着也旺的症状。

这种脏腑之间的五行关系非常复杂,通常一个好的中医师需要花费数年甚至数十年以上的经验累积,才能完全掌握。掌握了这种五行变化的医生,经常可以非常准确的判断疾病根源,而有手到病除的功力。

例如我们常见的腿部外侧不明原因的发麻和疼痛,通常被西医诊断为骨刺压迫神经造成的坐骨神经痛,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其实痛的是胆经的部位,是因为常年肺热引起的。肺属金,胆属木,金克木。肺的问题压制了胆的功能,有时肺热特别严重,就会造成胆经疼痛,这时只要在手部外侧肺经的尺泽穴压住不动一分钟,泄除了肺热,疼痛立即消失,真是手到病除。

但是这只是治标而已,这种患者多数都伴随着胆功能方面的疾病,严重的甚至割除了胆囊,因此,只有根治了胆的疾病,才有机会使疾病痊愈。而胆功能的疾病根源又来自于肺里的寒气,只有将肺里的寒气彻底去除才会消除胆里的问题,疼痛才能永远不再发生。

虽然这种五行的理论不容易掌握,我们会在后续的章节中将常用的几种五行规律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即使没有这种手到病除的功夫,只要能依照本书所提供的调养方法,慢慢调整生活习惯,也就能使血气能量上升,让人体的诊断维修系统发挥作用消除这种疼痛,差别只是需要忍受稍长时间的皮肉痛苦而已。因此读者不用担心学不会那些难懂的金、木、水、火、土,有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用学,不会因此就学不会正确使用人体的方法。

虽然每个人的血气水平都不一样,但是人体在不同的血气水平,五脏六腑都会形成平衡的状态,身体才不会有不舒服的生病症状。通常出现了不舒服的症状时,就是脏器之间失去了平衡,这时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消除这种不平衡。

这里顺便一提的是,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前面例子中的胆经痛就是的例证。这种发生在四肢上的疼痛,通常是用来通知大脑人体生病的讯号。

多数不明原因的疼痛可能都是经络痛,当人体脏器的能力不足时经络才会痛,多数时候必需触压才会有痛感,到了问题很严重时,才会不碰也痛。因此当发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时,应先找一份经络图,仔细分辨疼痛的位置是那一条经络,直接疼痛的经络,或者其相生或相克的经络,多半能够缓解疼痛。

有些人很容易扭伤手脚,多数都会认为是意外的伤害,其实只有真正的严重外力才会造成扭伤,一般性的用力不当,是不容易造成扭伤的。通常被扭伤的部位会不断的重复受伤,其实主要原因并不是外力造成的,而是该经络相应的脏器早就有问题,使得经络的弹性变差,自然就容易扭伤了,这种扭伤不是偶然的意外,而是必然的结果。

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关系?

一、五脏:肝心脾肺肾

二、五行:木火土金水

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胆:叫做中正之官、决断;胃叫做仓廪(lin)之官,胃火盛,饥饿快,上牙痛为胃经,内廷穴;小肠为受盛之官,收取精华;肾主管小肠收来的精华。大肠为传道之官,排除糟粕,下牙痛为大肠经,合谷穴颊车穴。三焦为孤俯,决渎之官,通调水道,为总领五脏六腑和内条外;膀胱为州都之官,主气化。

扩展资料(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五脏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传统上比较重视互为表里的脏腑关系,即如《灵枢·本输》所说:“心合小肠”,“肺合大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下面,我为大家讲讲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肺与腑

肺与大肠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则有助于肺气肃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病理情况下,若大肠实热内结,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而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反之,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布于大肠,则可见困难;若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艰涩难行,称之为气虚便秘;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又可见溏泄。

其次,肺与胃经脉相连,其气主降,均喜润恶燥,生理上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肺主宣发肃降,布散精气津液以滋养胃;而胃受纳腐熟,与脾主运化配合,化生气血津液以养肺。故在病理情况下,肺胃之间亦多相互影响。肺的气阴不足,肃降失常,可致胃之气阴亏虚,胃失和降而上逆,出现呕吐、呃逆等症;反之,胃的气阴不足,常致肺的气阴亏虚,影响肺气宣降,上逆而见咳、喘等症。外感病的过程中,亦常见肺病及胃或肺胃同病的现象,如太阳中风证、风湿证之见干呕症状等,或见肺胃热盛之证;杂病咳嗽,亦可由胃病及肺。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说:“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输诸脏,只是留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而胃中既为痰饮所滞,而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而胃脘痛等亦可由肺病及胃,肺金能克肝木,肺虚无力制肝则肝旺,肝旺则乘脾犯胃,使胃疾缠绵。

另外,肺与膀胱在人体水液代谢方面密切相关。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不断将体内水液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膀胱生理作用的发挥,下受肾阳的气化,中受脾气的转输,上受肺通调水道之影响。肺对膀胱亦有调控作用,若调控正常,则尿液的贮存和有度。反之,肺的宣降功能障碍,调控失灵,则膀胱开合失司,或合而不开,则尿少、癃闭;或开而不合,水泉不止,而见遗尿。故《景岳全书》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治气;治肾者,必治肺。”

心与腑

心与小肠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生理上,心阳的温煦,心血的滋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经脾气升清上输心肺,有助于心血的化生。病理情况下,心火亢盛,可循经下移于小肠,使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出现尿少、尿赤、尿道灼热或涩痛等症;而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出现心烦、失眠、舌红、口舌生疮等病症。此外,小肠虚寒,化物失职,日久可出现心血不足的病症。

另外,心为君主之官,主宰人的心理活动,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参与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在六腑中为惟一参与心理活动的腑。心与胆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密切配合,胆在心神的主导下,行使其决断功能。病理情况下,心胆病变常相互影响,表现出精神情志失常的病症。如心胆气虚,则见惊悸不宁、胆怯善恐、失眠多梦、汗出气短等症。若胆郁痰热内扰,心神不宁,则见眩晕呕恶、烦躁失眠、精神抑郁、胸闷不畅等症状。

脾与腑

脾与胃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脾与胃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脾主运化的前提;脾主运化,则为胃的受纳腐熟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胃的受纳腐熟,则脾无谷可运,无食可化;反之,没有脾的运化,则胃不能继续受纳。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同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水谷之精微始得上输于心肺,胃才能行受纳腐熟之职;胃主降浊,则水谷下行而无停留积聚之患,又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从而保证了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二者同居中焦,而构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脏属阴,主运化而升清,以阳气用事,故喜燥恶湿;胃腑属阳,主受纳腐熟而降浊,需阴液滋润,故喜润恶燥。脾胃燥湿喜恶之性不同,但又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脾湿能济胃燥,则方能行下降之令,传导之职,水谷糟粕以次传下;胃燥能济脾湿,则脾方能行其上升之令,运化之职,水谷精气上输心肺,灌百脉而 营养 全身。二者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保障脾胃的正常纳运及升降。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在病理情况下,脾胃病变常相互影响,一损俱损。如脾虚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降浊,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脘腹胀痛等症;若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运化与升清,出现食后腹胀、便溏、泄泻等症。若脾湿太过,湿浊中阻,转输无力,也会导致胃气不降,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胃脘胀痛等症;而胃燥阴伤,则可损伤脾阴,出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腹胀、便秘、消瘦、口渴等症状。

其次,脾主运化,须依赖胆腑之助。《医学见知》云:“胆主升清降浊,疏利中土。”而胆木则有赖于脾土的培植,脾气健运,胆气充足。病理情况下,若胆气升发疏泄失常,则影响脾之运化。李东垣《脾胃论》说:“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反之,脾气亏虚,又可致胆木失去中土的培植,而致胆气亏虚,出现胸胁隐痛不适、乏力、神疲气短、惊悸虚怯、失眠多梦等;若湿热困脾,土壅侮木,肝胆疏泄失职,胆汁上溢外泛,则可见口苦、黄疸等症。

另外,在中医藏象理论中,脾主运化,涵盖了小肠化物与泌别清浊的功能,故小肠虚证之化物、泌别失职,亦常从脾治。大肠的传导功能,亦有赖于脾气的推动与固摄、脾阳的温煦及脾阴的滋润,若脾之气虚推动无力,或阳虚肠寒气滞,或阴虚肠失滋润,均可导致大肠传导障碍,而见排便困难之症;若脾阳不足,大肠失于温煦,又可致虚寒泄泻,出现食已窘迫,色白,甚则完谷不化,溏泄无度等。

肾与腑

肾与膀胱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固摄与气化。肾之阳气充足,气化作用正常,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尿液才能正常生成与,从而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膀胱贮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的气化主水功能。病理情况下,若肾之阳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癃闭,或尿频、多尿、尿后余沥、遗尿,甚则尿失禁等。反之膀胱开合不利,尿液不得,亦可影响到肾的气化和固摄,以致出现色质或排出的异常。

其次,肾阴肾阳为一身脏腑阴阳之根本,而胃主受纳腐熟,一方面需赖肾阳之蒸化以腐熟水谷,肾阳如釜底之火,火旺力足,则釜中之物自熟;另一方面,胃又赖肾阴之滋助,以维持其濡润不燥之特性。肾主藏精,则有赖于后天胃土之资助,同时,胃主降浊,使水谷之浊气下达小肠与大肠,从便、尿而排,故肾主二便,又与胃之降浊相关。在病理情况下,肾气亏虚,多累及于胃,而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若真阳暴脱,必导致胃气断绝,可见呃逆连发,呃声低微,气不得续等症。若肾阴不足,火热偏盛,煎熬津液,三阳热结,则可见前后闭涩,谷道干涩,噎膈不下。反之,胃土虚衰,化源不足,可致肾精亏虚,而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另外,热病过程中,阳明热结而成腑实,若下不及时,常由胃及肾,耗伤肾阴,而致土燥水竭之症。

肝与腑

肝与胆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相合关系。在生理上,肝胆同主疏泄,共同发挥协助消化的作用。肝主疏泄,一方面分泌胆汁,贮存于胆;另一方面调畅胆腑气机,以促进胆汁。而胆附于肝,藏泄胆汁。两者协调合作,使胆汁疏利到肠道,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其中肝的疏泄功能起主导作用,肝所化生的精汁充盈,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贮藏足够的胆汁和适度地胆汁;胆汁通畅,也有利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有效发挥。另外,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胆相互配合,则人的思维正常,遇事果断。故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正由于肝胆在功能上息息相关,故病理上亦常相互影响,肝胆气虚、气郁、湿热、火旺之证多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胆怯易惊、失眠多梦、气短乏力;或见精神抑郁、胁肋胀痛、口苦、眩晕,或见口苦、呕恶、纳呆、胁痛、黄疸、带下黄臭等症状。

其次,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中焦脾胃气机之升降。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致胃失和降,可见胸胁及胃脘胀痛或窜痛、呕吐、呃逆嗳气等;若气郁化火,肝火犯胃,在上述症状基础上,还可见口干口苦,心烦易怒,泛酸嘈杂之象;若寒邪直中肝经,肝失疏泄,而使胃气通降受阻,则见巅顶头痛,胃脘冷痛,或由少腹攻冲作痛,呕吐清稀涎沫等症。另外,肝气之疏泄,调畅气机可促进大肠之传导及尿液的生成。故肝郁气滞,可使大肠气滞,传导失司而见便秘之症;可使水液输布障碍,膀胱排尿功能失常,而见癃闭之症。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什么?

中医认为,五官与五脏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故有“鼻为肺之官、目为肝之官、口唇为脾之官、舌为心之官、耳为肾之官”之说。

五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与身体的五脏是息息相关、唇齿相依的。如果五官感觉不舒服,那五脏也正逐步地发生功能衰弱,从而产生了疾病。

中医讲五脏六腑各有“官职”

肝为“将军之官”。将军的性格需要有冲劲。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胆为“中正之官”。所谓“中正之官”,即决断者、裁判官。当人犹豫不决时,需要靠胆来拍板做决定。胆能够影响一个人的决断能力,人们常说“胆大”、“胆小”,实际上说的就是胆的功能。胆功能良好时,人做事果断干脆;胆功能不好时,就会表现为胆小、没主见。

心为“君主之官”。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小肠为“受盛之官”。“受盛”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意指小肠是接受营养的器官,它能够帮助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如果小肠火力不足,人就比较容易受凉和腹泻。

脾为“谏议之官”,就是向君主反映问题的“谏官”。脾在身体的,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

五脏六腑表里对应关系是怎么样的?

1、肝为“将军之官”。

肝在五行中属木,对应于春天,象征着一股阳气向上冲破阴气的束缚,这就是肝的性格。肝能使气机畅通,表现在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等方面。

2、心为“君主之官”。

心像君主一样主宰着人体的血脉运行,四肢百骸的营养都依赖心脏所泵出的血液供应。另外,心还统摄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它的功能状态决定了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3、脾为“谏议之官”。

脾在身体的,负责机体的运化,布散精气。人体哪里出现问题,脾就会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脾秉性缓和、中正,不偏不倚,所以能公正地反映问题。

4、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呼吸,它的特点是节律性很强,能够把心脏泵出的能量有尺度地布洒到全身,这种性格就像造律的宰相萧何一样,因此把肺称作“相傅之官”。

5、肾为“作强之官”。

是说肾内部储藏的精气能够发挥起强大的作用,就像一个大力士。肾脏表面看起来静止不动,但里面蕴藏着生机,肾精充盛则人筋骨强健,精力充沛。

中医核心理论是关于五脏六腑的。

所谓五脏,是肝、心、脾、肺、肾的总称;而六腑,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有意思的是,古代中医就把五脏六腑分配了“官职”,用现象来比喻人体。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