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句子 >

王阳明: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方

关于知行合一的一些看法

我总是在想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后来我发现知行合一不是一个方。 它是世界观 。不是说要怎么样去做到知行合一,而是每个人的本体就是知行合一的。

王阳明老师曾经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知道要脚踏实地,但是我没有做到脚踏实地。那不是我知道但是我不做,而是我根本没有从心底去认可脚踏实地的这个道理。包括我在内,所有知道脚踏实地可是做不到的人,都是好高骛远的。知道这样对却做不到,说明根本就不知道,所以没去做。

既然知行合一是世界观的一种,它的方即为格物致知,不仅是单纯的格物致知,更重要的是要致良知。不能让情绪,让欲望去影响了你的知,导致你做出错误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不知道一件事应该怎么做,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或者说我在取舍,在判断。我全部的行为都是为了格物致知的结果是良知。

愿我今后生活知必能行,知必应行,行应良知

关于知行合一的感悟

老师说:99%的地球人,他不明白知和行的关系,99%的地球人,他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行动,这是第一点。但除此之外再告诉大家,99%的修行人,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行动。那剩下多少?没多少人了。

行动很重要,

他完成了意识或者能量的一个闭合循环。

从古至今,对知和行的关系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1.

尚书里面提到了什么,非知之艰,行之维艰。这就是知和行啊。

什么意思?就是知易行难。

2朱熹提出什么了?朱熹提出知先行后,什么叫知先行后?知道在前面,做到在后面。知道才能做到。

同时朱熹有什么呢?知轻行重。什么意思?知道不重要,做到很重要。

3提出了什么?知难行易。

4再说一个人,大家都知道的陶行知。陶行知改了两次名字呀,改两次名字是什么?

他先叫陶知行,后叫陶行知。

陶知行,他这个名字,他这么告诉自己。告诉自己:知道,在行动的前面。是知在行的前面,知重行轻,然后呢,知先行后。

后来改了,陶行知了,什么意思呢?知轻行重了,知易行难啦。就强调行动了,强调落地,强调要实践,强调要实用,就开始这样的了。

刚才讲了这几个,呀,朱熹朱圣人啊,还有陶行知,以及尚书,你有没有发现,他都是把知和行分开来讲的。

5只有一个人,就是伟大的王阳明。他提出了,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

圣人之学知行是一个功夫。但今人分做两件,所以呢,我才提出知行合一,这是我立命之宗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是什么呢?你真的相信的东西,你真的相信的东西就已经行了。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什么,一念发动处即是行

你真的信的东西即使你没做,跟做是一样的。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什么是知?在你的行中带着光明,在你的行中带着觉知,只是知。

这个知不是知识,这个知是良知。知行合一的这个知是良知,王阳明讲的致良知,此心光明、如如不动。此心不动,这叫知

这个知不是知识,这个知是良知。知行合一的这个知是良知,王阳明讲的致良知,此心光明、如如不动。此心不动,这叫知

良知是什么?此心光明。良知是什么?此心不动。良知是什么?如如不动。良知是什么?爱喜悦和平。这就是良知,这就是此心光明

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是冥行。

知行合一,不是说知和行,把它合到一起,不是这个意思。知行合一的意思就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他俩是一个,但是呢,要把它分开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样的,你离开这个硬币的正面,这个硬币就不存在,离开这个硬币的反面,这个硬币也不存在。

与知相合一的行,或者说笃行,或者所连接的行,是什么呢?很简单,三种。家人们,听清楚啊,三种,如果你的行是在这三种状态当中,你是干嘛呢?与神合一,你是知行合一

第一,在和平中行动,这是要求。

第二,在享受中行动,这是高一层的要求。

第三,在兴奋中行动,这是的要求。

但是也跟大家说一下,没有哪一个人他24小时呆在兴奋当中的,没有哪一个人。ok,所以你不必去追求说我每天每时每刻都处于兴奋当中,没有的。

与知相分离的行,是冥行,你与你的喜悦和平享受分离了,你就是梦游。

如果说你看电影,此刻很开心,你拜访客户,此刻很纠结,如果你很开心的在看电影,宇宙就在给你送钱,如果你很纠结的在拜访客户,宇宙就在把你的钱拿走。

什么叫做你和平的事情?就是如果这个事情是你不得不做的,请臣服接纳,和平去做,这是要求,否则你就别做了。

和平去做的的要求就是你不抱怨。

请你笃行吧。笃行就是觉醒之后的行动,就是如真我一般活在这个地球上面。

上面是老师说的,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三种行动状态,想必比较清楚,那么具体谈谈一些实行中的疑惑!

有一些特殊情况,我们来看一下

1工作的时候有情绪,不和平,此刻没办法疗愈,继续工作,放过这次机会,这叫城府接纳!

2关于一些投资,项目,你也分不清是良知还是小我要做,所以老师说,你力所能及的去做,对结果零期待,赚不赚钱,你都放下,如果你觉得这个钱亏了你也无所谓能接受,如果这样,你可以做!但是哦,并不是和平的时候投资你就一定能赚钱,因为还有以前的业力!

3老师当时刚讲课时,老师自己说,是有恐惧的,那么家人们是不是有疑问了,恐惧的时候讲课,是不是知行合一?良知要讲课,小我有恐惧,你锚定你的良知,不是情绪!此刻你非常锚定,那么就算有情绪的干扰,也不能影响你,这是知行合一!

4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以摔东西,摔枕头,你是不是在行动?哈哈,其实这些不算行动,因为你在释放情绪,我们说的行动主要是关于创造的和一些选择性的行动!

关于以上几个例子,可能和三句话中的和平的行动或许有些冲突,到底关键部分在哪里?老师举过一个例子,父母生病住院,我们是不是要去照顾,如果你在去医院的路上,你感觉不舒服,你会不会停下来,我先疗愈,等我疗愈完,我再去医院,呵呵,显然不会,那么我们在生活当中,情绪来了有条件你就去格物致知,没有条件就城府,重点是,当你做一个决定和选择时,你一定要在心平气和,所以你先格物致知,不要让情绪影响你的选择!那么我们如何理解老师讲课时的恐惧呢?这个可以用王阳明的,觉懒爬山且爬山,来解释这个事!因为老师讲课,已经铆钉了良知,就是做了一个选择,这里很重要的是,良知非常清楚,就是你内心有爬山的触动,你又觉察到了你的小我的情绪和思想!此刻你非常清晰,你很想爬山!这个和投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那个你往往可能分不清,所以记住老师的那些标准!

那么,这样就基本上清楚了,当你非常锚定一件事的时候,就算有情绪,如果此刻你无法格物致知,那么就去做吧,因为你很清晰的知道这是良知的指引,这就是王阳明的觉懒爬山且爬山!可是如果此刻你要做一个投资,或者感觉有危险的事情,纠结不定时,那么请你一定要先格除情绪以后,和平了以后再做选择!后总的一句话,你做事是锚定你的良知,而不是情绪!当你很坚定自己良知的时候,此刻小我的信念情绪,就影响不了你了!

知行合一3,读后感

知行合一3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训、家书、家规。

家训:

勤读书,读好书~

真正的好书,都是历经大浪淘沙方能留下的那一点精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它们都在宣扬着人类纯粹的善,摈弃人类卑鄙的恶。

辨别能力很重要,虽然自己吧,向前两三步,又后退一步,但至少是进步了,如果看到一本没什么含金量的书还使劲逼自己看完那真的是浪费时间,要好好地选书,用心地读书,并把书中内容融入身心,才是真正地读到了书。

要孝悌~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是这样吧,可能很多事情,你的本意是想孝顺父母,但是很少会去思考这个行为会导致的后果,或许你已知了这个结果,但是现状你的第一反应让你可能会做出看似“孝”,实际却“不孝”的事情来。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学谦恭~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

谦的反面自然是傲,居功自傲的人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自傲的人坐井观天还在沾沾自喜,我们疏而远之即可,真正的高手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谦恭就好比一张白纸,空空如也,你想要写上什么文字,涂上什么色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早被一些不良的色彩给遮盖住了,那怎么擦掉都会留下痕迹,有些事情,做错了,只能学会接受不想承认的事实,把它当做是一种美好的遗憾,学会不断清零,满则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嗯,谦卑自处,学会刷新价值取向,重新开始,持着自己是一张白纸的态度去学习,暂时把现有的知识储备放一边,等待下次启用,才会学到更多,方能厚积薄发。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

循礼义~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指正圆之器;矩,指正方之器;无矩不成方,无规不成圆;校正方圆,是谓规矩。

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外在的礼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懂得礼仪,即体现了修养之道。

毋任情~

做人就该节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以喜怒哀乐应对时,都应适中。

女生相对来说会比较地感性,一直以来,自己还是学不会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必呢,任由自己的情感泛滥,当真正需要约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驾驭不了,然而却沦陷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希望通过“心学”,能约束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情感所产生的质变。

王阳明患有肺病,在疾病面前,身心俱疲,可想而知,他用心学那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生理上的疾病。

生病时人的内心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的内心。平时的激昂斗志都会被一点点地磨灭,生病时能‘知’那种折磨的疼痛,才想着以后必须用“行”动来预防(多运动不熬夜),这样就说明不知行合一。因为把这两者分开了,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平时自己早该提高自律性,别总是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真明白知行是合一的,只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只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毋说谎~

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有过错就勇于忏悔吧,跟着良知的指引去真诚恻怛,不用有任何的隐瞒。虽然会被平时的积习所感染,改过的勇气会欠佳,但是只要自己“正”了诚意就好。

王阳明的伟大和其心学的精髓:人不怕犯错,犯了错立即改正,对自己的那个“既往不恋”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过错,没事的。

我们每个人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因为有“爱”,我们能做的,臣服于良知,只有理解,信任,包容,才会走得更久。

家书:

科举无妨圣学:《寄诸用明》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只有考上科举,有平台,才能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扩大影响力,才会实现心中更高的理想,但是,王明明不会把科举当成是人生的目标,科举只是一个阶段理想,终的理想是做圣贤,传播心学,让更多的人受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他自己来说,他在实现了价值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造福后人。每一个被心学影响后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就值得了。

王阳明对科举和圣学的态度是统一的,科举并不妨碍圣学,且认为圣学中包含着科举的,两者都可以提高影响力。但心学更注重身心修养,是可以触类旁通。

科举把握得好,那是不过,但是一不小心物极必反,利欲熏心,可能会被功名利禄影响到,陷入功利的漩涡中,

当然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亦乐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也许人生仅那么一两个辉煌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是啊,王阳明是圣人,他是不平凡的,但是他也为了这个不平凡的瞬间去做了很多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凭着自己的良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人就应该和天道一样,应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如此,后劲十足,才能天长地久。

大器晚成的人是经得起孤独的等待和煎熬的考验,那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修行内心,学习知识,你有满腔热血,可以,但是也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唐僧师徒取经还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人要取得真经,逆境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坎坷必不可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即使举步维艰,也要咬牙切齿走过去,尽人事听天命。

每个人说起《西游记》,会想到孙悟空,想到很多人也不会想到他,“许镜清”,他是1986年版的西游记的全部音乐作曲,上百段音乐的创作,写了30年的音乐,70岁那年才刚开始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唱会,为了创作音乐,日夜颠倒,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成功的背后都是一件件不平凡的小事累积而成。

一辈子很长,可以做很多事。

一辈子很短,可能有那么一件事也完成不了。

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示弟立志说》

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就是要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王阳明看来,就是走正确的道路,然后把道路走好,走到底。

我们如何才能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立志”是第一大纲目,只要立下为圣之志,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话说的,“有个奔头”。然后就是学习。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想要的方向不同,会在一段的阶段才想要去选择自己的方向,甚至于,被逼迫地去选择了其实很正确的方向。

我知道,我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一直不断试错,也无法确定那是不是真的,有错就改才是宝贵,切勿南辕北辙就好。

近看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把近段时间发生的事,不免会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进去,失望的时候,不愿打开心扉,冥顽不灵,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有时都想给自己一个冷嘲热讽的眼神自行体会,有点精神分裂了。

这就是很明显地没有做到心外无物了,参杂着太多的七情六欲,知道自己被情感给控制住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有情感,而能有节制地发出,才是真正的致良知,真正的学习是在世俗中修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致良知也不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对待方式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个知识,在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即使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的想法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心情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时间,往事已如烟。

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去尽力致良知。

家规:

王阳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被称为人生八德,是古代德育的全部内容。

嗯,言传身教,自己要先做好自己,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的不断地学习和教育,教育还需要有耐心,父母养育之恩,无以回报。

《朗读者》有一期的一个主题是:眼泪

陆川朗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的一个片段:

有一天,一个老猎人想要开枪猎捕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藏羚羊跪下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两泪纵横;可是这个久经猎场的猎人自然是不会被这藏羚羊的悲悯之情给打动,枪声一响,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开膛破肚…..原来在藏羚羊的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这时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来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条命!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止。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这个结局既悲观又可观,终老猎人的良知也被光明了。

这世间是有爱的,良知在自己心中,如果老猎人的良知能早点被光明,那就能避免许多生灵涂炭了。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感悟,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嗯,做到了你就赚到了。没有为什么。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把度阴山写王阳明的整个《知行合一》系列给读完了,从一开始对心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有了一点基础了,也是给接下来读《传习录》做了个奠定,可能有些想觉得是赘述了,但是没关系,至少自己进步了,哈哈,好事多磨,再不学就老了,趁现在年轻,还有时间,为时不晚,精力充沛,等成家立业后,又要为生计奔忙,要承担的责任更多,所以,现在就专心致志地读书吧,不要被太多事给束缚了。

但是人潮人海,别错过那一个等待。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有一段话,当你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

嗯,等我。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即修行。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体现了这个人的本身的修养,你的工作状态体现了你的整体素质。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就好,贵和尚中,在工作中或许会碰到一些难题,完全可以通过“致良知”来解决问题,这也是“事上练”,趋荣避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使知荣知辱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如《中庸》所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不然机会真的来到了你面前,你有能力抓住吗?所以,别把精力花在自怨自哀的时间上了,勿忘勿助地努力就好了。致吾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天理。

本书中,其实我还挺喜欢第七章,讲了王阳明的心学命运,侧重于心学对众门徒的人生影响,及心学左派的源流,对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导作用,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力更是巨大,体现在军事,经济管理上,影响了若干人等,再次赞叹了王阳明心学令人惊异的神奇力量。

正确的世界观,就要取消我们和外物的对立。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和别人闹矛盾了,误会解开就行,不用耿耿于怀,遵循规律,因为如果和自己的想法对立起来,它主导了你的.情绪,你不能控制情绪,自然会被情绪所控制,采取“前摄行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生活中,如果和朋友发生了什么矛盾的话,只要误会解释清楚就好了,千万别太执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前几天跟闺密承认了一个错误,我说我做了一件我觉得对不起她的事情,但她却说,开玩笑,就这点小事能影响到我们的关系。那一刻我懵了,看来这几年的感情真不是盖的,哈哈,其实我一直没有她大方,正因为良知所发出来的“意”,指引我去及时承认了这个错误,我看重我们之间的友谊,为善去恶者格物也,只要你意诚了,自然会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把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铭记于心,认识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体。所以朋友的相处之道,还是需要不断地事上练,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我也是跟自己的良知做了一番思想斗争才去承认错误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嗯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值得天长地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