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句子 >

三军是什么意思 三军是什么意思啊

长征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

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工农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此后,教育出版社与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第九册教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至于街上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学生参考用书更是直接抄袭这一说法。

这一说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大部(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的时间是1935年9月,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35年10月,而这时还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红四方面军,不仅没有北上越过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区;其二是,红二方面军的成立是1936年7月5日,这个时间比写这首诗的时间晚了九个月,显然不可能把没出现的事情写进诗里。

“三军”这个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泛指队伍”。因为《长征》一诗是写的古体诗,在古文中,“三军”有四种意思,这在《辞源》中有详细的解释和例文,而《辞源》中四个义项的第二项即是:“军队的通称”.

“尽”的意思是都,全的意思。

什么是三军?

所谓“三军”最早源于春秋后期。当时一些诸侯大国,如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上、中、下三军或中、左、右三军。其中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

后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上军、中军、下军又渐渐为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等到了唐宋以后,这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明朝的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在这方面则有更多的描述。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古代的军队中,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三军是指什么?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

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古代的军队中,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古代三军指的是什么意思

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后为军队的通称。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三军”在最早起源于周代,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三军统领称为“卿”,即上卿,中卿和下卿。

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在古代的军队中,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

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大诸侯国虽然都有三军,但名字却不尽相同,如晋国三军称中军、上军、下军,而楚国三军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春秋时期军队主要由步车骑三个兵种组成,所以也有将步车骑合称为三军。到了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对“三军”的划分又与其它诸侯国不同。 《商君书·兵守第十二》 称:“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到了唐、宋以后,三军的划分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三军的主要划分标准是担任作战任务的不同:前军一般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及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是作战的主力,包括大部分作战部队和指挥系统,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 步兵);而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包括负责后勤的民工、工匠和随军家属等。三军也有自己各自的军官配置,但是中军统帅是整个军队的指挥。

古代行军时,三军是指哪三军?

三军一般指的是前军、中军、后军等三军,古时候行兵打仗讲究阵法,一支部队要分为前中后三军,这样打仗起来才不会乱。

指的是前军、中军、后军,也就是前锋部队、主帅所在的主力部队和负责掩护、押送粮草的后勤部队。

古时候行军的三军指的是前军、中军、和后军,并不是我们现在的水、陆、空三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