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励志句子 >

鼓乐器名称及图片(乐器)

鼓队有哪些乐器?

锣鼓队的乐器包括:

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等。鼓类有:单皮鼓(班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

锣鼓的组合运用,大体分为3类:

第1类由大锣、小锣、钹、鼓板组成,以大锣为主体;

第2类由小锣、鼓板组成,以小锣为主体;

第3类由钹、小锣、鼓板组成,以钹为主体。

著名锣鼓

豫西锣鼓以灵宝的亚武天锣、齐天圣鼓、程村女子锣鼓、湖滨区威风锣鼓最为著名。

亚武天锣可行进表演亦可站场表演,它阵容庞大,雄壮激烈,激昂感人,以气势见长。

齐天圣鼓常用于站场表演,乐曲结构灵活,鼓点多变,鼓手在表演中摹拟猴子种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的动作,边演奏,边舞蹈,大抵一组猴鼓乐队为15人,猴王一人,打锣击鼓,显得异常活泼热闹,引人入胜。

中国鼓的种类

中国鼓的种类:

1.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腰鼓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2.狼帐: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3.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4.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演奏时,将同鼓悬空挂于木制三脚架上,以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极敲。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喜庆节日里群众性的锣鼓队。在锣鼓队行进时可系带悬挂在身上演奏。奏法有单打、双打、滚击、闷击等技巧。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逐渐向鼓边去奏,或由鼓边逐渐向鼓心敲击,均可取得不同的音色变化。在器乐合奏“十番鼓”、“十番锣鼓”中,同鼓与板鼓由一人兼奏,击鼓技巧尤为繁复,用轻重击、轻重滚、连滚带击或多种奏法的交互组合使用,可以演奏出风格迥异的鼓段(或称“鼓牌子”)。

5.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花盆鼓的鼓身高60厘米,鼓上面直径57厘米,鼓的下皮比上皮小一倍,直径为28.5厘米,鼓身周围绘有民族风格的金色云龙图案,形象维肖,栩栩如生。并附用特制的鼓架。鼓身多用椿、杨或柳木制作,经车旋而成。鼓皮用水牛皮或旱牛皮,但上面鼓皮以用牛的脊背皮为好。演奏花盆鼓时,以木极敲击上面鼓皮而发音,音色低沉、雄厚,比堂鼓柔和,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

6.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鼓乐器大全名称及图片

锣鼓乐器名称有钲锣、筛锣、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镗锣、云锣;大铙、钹、大钹、水钹、齐钹、镲钹、小钹、铰子、碰钟、单皮鼓(司鼓)、怀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

1、大锣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

2、小锣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

3、大钹,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4、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司鼓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进行中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从而达到渲染剧情,衬托戏剧人物的目的,使剧目的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

5、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求架子鼓上每个鼓的名称。

从左至右分别为地桶(floor tom)、桶鼓2(tom2)、桶鼓1(tom1),军鼓(snare),桶鼓1和桶鼓2下面是底鼓(bass)。左边那个镲是强音镲(crash),右边那个镲是踩镲(hi-hats)。

扩展资料①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

②架子鼓(英文:Drum kit)是爵士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打击乐器,它通常由一个脚踏的低音大鼓(Bass Drum,又称“底鼓”)、一个军鼓、二个以上嗵嗵鼓(Tom-Tom Drum)、一个或两个吊镲(Crash Cymbal)、一个节奏镲(Ride Cymbal)和一个带踏板的踩镲(Hi-Hat)等部分组成.。

参考资料:

鼓的种类

鼓的分类及用处:

一、羯鼓:原流行于西域地区,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大约于公元四世纪时开始流行。唐时成为主要演奏乐器,演奏时一般横放在木座上,用两根鼓杖敲击,速度可以很快。是当时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之一。唐玄宗擅击羯鼓,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

二、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

三、大鼓

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

四、堂鼓

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

五、战鼓

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

六、书鼓

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

七、朝鲜族小鼓

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

八、高山族大鼓

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

扩展资料: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出声。鼓在非洲的传统音乐以及在现代音乐中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乐器,有的乐队完全由以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组成。除了作为乐器外鼓在古代许多文明中还用来传播信息。

参考资料:

鼓号队的乐器有哪些

鼓号队的乐器一般有大鼓、小鼓、小镲、大镲、号等乐器。

1、大鼓

大鼓是汉、藏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古往今来,大鼓一直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因流行地域、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形制也有区别。多用于报时、祭祀、宫廷仪仗、军事、宗教、器乐、舞蹈、戏曲、婚丧、节日和民间娱乐等场合中。

2、小鼓

各民族的小鼓,因流行地域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在形制上也有区别,它们多用于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喜庆场合、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小鼓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小鼓的奏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

3、小镲

小镲,藏族、门巴族、侗族互击体鸣乐器。藏语称若直。流行于西藏、江西、四川、甘肃、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

4、大镲

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副,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镲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镲声音洪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大镲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

5、号

号,意为“角”或“牛角号”。黎族气鸣乐器。唇振类。流行于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地区。常与铜鼓乐队结合,用于节日、丰收喜庆及葬礼等场合。

少先队鼓号队:

少先队鼓号队的排列顺序是:旗手,护旗手,指挥员、号手、大鼓手、镲手、小鼓手。队员的选择旗手,男女队员均可。要求:精神饱满,五官端正,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护旗手,通常由女队员担任。要求:五官端正,活泼可爱,身材匀称,体力充沛,略矮于旗手。指挥员,男女队员均可。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匀称,体格健壮,节奏感强,灵活敏捷,记忆力好。

号手,通常由男队员担任。要求:体格健壮,心肺功能好,牙齿整齐,唇薄有劲,乐感较好。大鼓手,通常由女队员担任(男队员也可)。要求:体格健壮,身材较高,性格稳定,仪态大方。镲手,通常由女队员担任。要求:身材好,体力好,乐感好。小鼓手,通常由女队员担任。要求:动作灵巧,反应敏捷,节奏感强,体魄好。

关于架子鼓各部件的名称

左边第一个绿色的是floor tom-tom(地桶), 第二个和第三个绿色的都叫做tom-tom(桶鼓),但有区别,分为1桶,2桶等,音高不同.因此根据演奏的风格不同,可以放很多桶鼓.但最普及的架子鼓是五鼓和七鼓的.

银白色的是snare drum或者是snare drum stand(小军鼓)

最下面的是bass drum(贝司鼓或低音鼓)

左边第一个铜钹是cymbal stand(定音镲)

第二个,同第一个(但中文叫站镲)

第三个铜钹是Hi-Hats 或 Hi-Hat Stand(踩镲)

我告诉你的是通用说法,还有另一种说法见下面的图 ,不过中文名字是一样的

地下立着那个:地桶鼓

左边以一个镲片:叮叮镲

上面中间两个鼓都叫桶子鼓。

然后是碎镲。

最后那个立着的两片镲叫踏镲

见图片~ 还用翻译不?

普及五鼓 分别是

贝司鼓: 14〃×22〃

通鼓: 8〃×10〃

通鼓: 9〃×12〃

地通鼓: 14〃×16〃

军鼓: 5.5〃×14〃

踩镲 吊镲*2

落地通,中音通,高音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