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十五夜望月月色如霜、露桂飘香

十五夜望月的月夜有什么特点?

1、清幽、冷寂、悠远的特点。

2、将抽象的“秋思”具体化,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之夜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特点诗人一、二句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树栖鸦”为“鸦栖树”的倒装,烘托了夜的静谧;“冷露”写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一个“湿”字,既突出了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伫立的时间长久;“桂花”是中秋的节物,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使之更有典型意义.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角度,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幽寂、凄凉的“中秋月夜图”,用景语引出后面的情语,不言凄伤而凄伤之情随景而出。

(1)静谧、寒凉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出月亮什么特点?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眠的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月亮特征是什么?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月球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

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9%,其余91%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7%。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一样大。

大气环境。

十五夜望月的月夜有什么特点?

1、清幽、冷寂、悠远的特点。

2、将抽象的“秋思”具体化,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之夜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特点诗人一、二句写景:“地白”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洁;“树栖鸦”为“鸦栖树”的倒装,烘托了夜的静谧;“冷露”写人的感觉,突出秋夜的凉意;一个“湿”字,既突出了秋夜露水的浓重,又说明诗人伫立的时间长久;“桂花”是中秋的节物,暗指今夜是八月十五中秋节,使之更有典型意义.诗人从视觉、听觉、感觉、嗅觉等角度,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月色如霜、露桂飘香”的幽寂、凄凉的“中秋月夜图”,用景语引出后面的情语,不言凄伤而凄伤之情随景而出。

(1)静谧、寒凉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②冷露无声湿桂花" 。“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月亮的特点是什么?月亮的特点与诗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关系?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诗词似乎总与月亮有关的,而月亮情结应该也是古文化中对中秋的一个直接体现了。而说到明月,首先想到的总是李白的那一轮思乡之月,就是那首《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老实说,这首诗的意境并不算高,但是千百年来的人们总是喜欢吟这首诗,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它阐述了人们在中秋时节原始的思乡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所以让人喜欢。据说,曾经有媒体通过投票的方式来选出古代的十首的古诗,这一首《静夜思》便在其中,可见其魅力。  李白还有好几首关于明月的诗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还有另一首《关山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这两首诗都在孤独中写就,正因为孤独,所以只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这种孤独也让许多远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有着很大的共鸣,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欢。  除了李白,张九龄的那首《望月怀远》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中秋诗,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让千载之下的人读来心为之动,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觉来其水平也是蛮高的,绝不在李白之下,诗云: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唐诗体现了古代诗歌的水平,所以唐诗中有关中秋明月的诗中,真正是佳作不断,几乎每个的诗人都写过这个主题的,可见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月下有怀》)等,都道出了几分惆怅或者思乡之情。  当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隐他想到的就是《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人都是一出来就看见了好端端的一轮圆月,陆龟蒙却要《中秋待月》: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而说到中秋与明月的词,就不能不说东坡的那首的《水调歌头》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流传程度,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了。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首词是东坡怀念弟由时写的,这在序中有说。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  其他有关中秋的诗词实在是很多的,因为中秋与明月是属于天下人所共有,不拘限于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或者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与思念的。正所谓“千里共婵娟”嘛。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找些出来读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