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不可竭泽而渔 不可竭泽而渔是什么意思

竭泽而渔的意思和典故

竭泽而渔(拼音:jié zé ér yú)是一个成语,早出自于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

竭泽而渔指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捉鱼;比喻做事只顾眼前的利益,丝毫不为以后打算。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来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曹、卫、陈、蔡、郑等诸侯国都倒向强大的楚国,只有宋国不愿意亲楚,而投靠了晋国。楚成王非常恼怒,他命大将子玉统帅三军,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商丘。宋成公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亲率大军前往救援,在城濮(今山东濮县)与楚军相遇。

当时,晋军在兵力上不如楚军,于是,晋文公召集众臣一起商量对策。大臣子犯提议应该采用欺诈的方法迷惑楚军,然后伺机击败他们。

晋文公觉得子犯的主意很有道理。但大臣雍季却持反对意见,他对晋文公说: “臣觉得这个办法并不好。”晋文公问道:“为什么呢?”雍季说: “假如有个人想要捉鱼,就把池塘里的水都弄干了。

这样,他当然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可等到明年,池塘里就无鱼可提了。所以,臣以为,欺诈的方法虽然偶尔用一次会取得成功,可是常用就会失灵,因此并不是长久之计。

晋文公非常赞同雍季的看法,但当务之急是先解救宋国的危机,所以晋文公还是采纳了子犯的计策,果然打败了楚军。

回国以后,晋文公对各个大臣论功行赏,然而,雍季的封赏却在子犯之上。有人感觉很奇怪,就问晋文公: “您是不是将封赏弄错了?”晋文公说: “子犯的计策,只能让我们取得一时的优势,而雍季的建议,却能使我们受益几百年。一时的好处怎么能比得过一世的好处呢?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意思

一句话:

可持续发展。

直译:

捕鱼不能抽干水流,打猎不能焚烧树林

不把湖水抽干了来抓鱼,不把树林烧光了再打猎。

就是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保持生态平衡 做到消耗与补充平衡

不要把湖泊的水抽干来捕鱼,不要烧毁森林来捕猎。

意思是不要采用不太合理的方法做事。

不把湖水抽干了来抓鱼,不把树林烧光了再打猎。

寓意:不要为了眼前需要忽视长远利益 就是要保持可持续发展 保持生态平衡 做到消耗与补充平衡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做事不要太绝,要留余地

不要因为想要捕鱼就来抽光湖泊,不要因为想要捕猎而烧毁森林

意思就是说,做事要为长远考虑,不要为了一时利益而给自己断了后路

不要把水抽干来捕鱼,不要把森林烧毁来捕捉猎物

竭泽而渔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0 成语 竭泽而渔 注音 ㄐㄧㄝˊㄗㄜˊㄦˊㄩˊ 汉语拼音 jié zé ér yú 释义 泽,水流汇聚的地方。

「竭泽而渔」指排尽泽水捕鱼。

比喻取尽所有,不留余地。

#语出《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

「杀鸡取卵」 典源 #《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1>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

雍季2>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3>,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4>,非长术也。」

文公用咎犯5>,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

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注解〕(1)典故或见于《淮南子.本经》。

(2)雍季:春秋时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

(3)焚薮而田:烧光草木而打猎。

薮,音ㄙㄡˇ,密生杂草的沼泽。

田,打猎。

(4)无复:不复可行。

〔参考资料〕《淮南子.本经》逮至衰世,镌山石,锲金玉,擿蚌蜃,消铜铁,而万物不滋。

刳胎杀夭,麒麟不游。

覆巢毁卵,凤凰不翔。

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人械不足,畜藏有余,而万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太半矣。

另可参考:《文子.上礼》 典故说明 据《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载,春秋时,晋国将要和楚国开战。

晋文公非常忧心,问大臣咎犯说:「敌数比我们多,要如何应战呢?」咎犯回答:「我听说礼不厌繁,兵不厌诈,要打赢这场,仍然得靠诈术。」

文公将咎犯的建议告诉雍季,雍季说:「把泽水排光来捕鱼,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把草木烧光来打猎,一定可以捉到猎物,但明年就没有兽可以猎了。

虽然这次用诈术应战,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没效了,并不是长久之计。」

后,文公还是用咎犯的建议,打败了楚国。

论功行赏的时候,雍季的功劳比咎犯高,大臣们劝谏说:「这次打了胜仗,全靠咎犯的计谋,但行赏却把他排在后面,也许不可以吧?」文公说:「雍季的话,是为百世的利益,而咎犯的建议,却只是因应一时的情势,哪有把一时之务排在百世利益之前的道理呢?」后来「竭泽而渔」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取尽所有,不留余地。

书证 01.《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源)02.《淮南子.本经》:「焚林而田,竭泽而渔,人械不足,畜(蓄)藏有余,而万物不繁兆,萌牙卵胎而不成者,处之太半矣。」

03.《明史.卷二五一.文震孟列传》:「先收人心以遏寇盗,徐议濬财之源,毋徒竭泽而渔。」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尽其所有,不留余地。

【使用类别】用在「处事不当」的表述上。

【例句】<01>用流刺网捕鱼,就是在竭泽而渔!<02>若竭泽而渔,则蛟龙也不能生存了。

<03>你这种作法,简直就是竭泽而渔,完全没有考虑到后果。

<04>榨光,来满足 的需求,正犯了竭泽而渔的错误。

<05> 不可为了弥补财政的不足,竭泽而渔,一味增加赋税。

<06>你一次就把所有资源用尽,这种竭泽而渔的作法,行不通的! 近义词: 杀鸡取卵,焚林而猎

反义词: 辨识 请参考『辨识10』 参考语词 涸泽而渔,干泽而渔,竭水搏鱼,涸水取鱼

不要竭泽而渔而要怎样呢?

凡事留有余地,方能生生不息

从长计议 [cóng cháng jì yì]

汉语成语,

拼音:cóng cháng jì yì,

释义:慢慢儿地多加商量。现也形容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筮短龟长,不如从长。”元·李行道《灰阑记》楔子:“且待女孩儿到来,慢慢的与他从长计议,有何不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