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好词好句 >

对偶和对仗举例子 对偶和对仗的句子大全

对仗和对偶的区别例句

1、两个概念。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2、两种语言形式。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

3、运用于不同文体中。

如《辞海》“对仗”条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总结来说:对偶用于散文和诗歌,对仗只用于律诗或对联。对偶上下句可以有相同的字,对仗上下联不可以有相同的字。对偶上下句不讲究平仄相对,对仗上下联必须平仄相对。

对偶中的正对、反对、串对的例子都有什么?

1、对偶中的正对,是指意思上相近,内容相关,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例子: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对偶中的反对,是指两句意思相反、相对,形成鲜明对比;

例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对偶中的流水对,也叫串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一般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连贯关系: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因果关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条件关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转折关系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个人总结梳理如上,谬误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对偶是什么,什么是对偶,并举例

对偶,也叫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要求是上下句字数相等,平仄相对(单数位置可放宽要求),相对应的位置词性相同。如:山清水秀,日丽风和。山对日,一平一仄;清对丽,一平一仄;水对风,一仄一平;秀对和,一仄一平。词性相对:山、日、水、风都是名词,清、秀、丽、和都是形容词。

对仗与对偶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对偶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对仗是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例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首联“细草微风岸”这是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必须找另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危墙独夜舟”来对他。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另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第二是颜色对,第三是方位对。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在首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对偶句的举例有有哪些?

1、 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2、 单句对:上下两句相对偶。例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3、 鼎足对:三句或以上为对,在文言韵文中只限用于元曲。

4、 隔句对:又称扇对、双句对,第一句对偶第三句,第二句对偶第四句。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 长偶对:奇数句与奇数句相对偶,偶数句与偶数句相对偶,至少三组。例如:“亲不负楚,疏不负汉,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形式

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两种。

1、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2、 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

3、 对偶里面是两个语言单位,且字数相同。

扩展资料:

意义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相对,充分利用声调。

特征

对偶句形式工整、匀称并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和传诵;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炼,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写作中,只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就行了,不一定讲究平仄,这叫宽对。对偶形式的修辞方式,在诗歌、对联中出现为普遍。 对偶又称对仗,俗称对子,是指形式上对称均衡,意义上互相关联的两个句子或词组。

人们所熟悉的对联就是一组对偶句。根据意义的不同,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

参考资料:

对偶、对仗及对比

这是三种修辞方式。之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说,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对”字在其中,且有一定关系;同时,也由于有部分人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影响了自如地运用表达,所以有说说的必要。

先说对偶和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虽然都是两两相对的,却有较大的区别。

从应用的范围来说,对仗不如对偶应用得那么广。对偶无论在什么文体中都可以用,字数、句式等都不受限制,非常灵活,而对仗却存在诸多限制。

对偶 是将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由出句和对句组成;这两句必须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且意义紧密相连,或相关,或相对,或相反。

在文章中用对偶,古代的经典著作中屡见不鲜。典型的恐怕要数《滕王阁序》了。

如:“披绣闼,俯雕甍。” (推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这是三个字的。出句“披绣闼”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动宾结构,对句“俯雕甍”也是一样。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畅顺,命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难封侯。)这是四个字的主谓结构。

又如:“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渔船在晚归时唱歌,歌声响遍鄱阳湖畔;雁行被寒气所惊扰,叫声直达衡南水边。)上下句都是四六的句式,十个字;结构上完全一致。

再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物里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一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俊杰是大地的灵气,好客的陈蕃专为高雅的徐孺设下几榻。)这是四七言对偶。

还有《史记》中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醉翁亭记》中的“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牵牛星》)等,都是意义相关的对偶。

现代文中运用对偶的也不鲜见。如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有多句对偶:“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站”等。

即使是民间俗语,对偶句也占了大部分:

菜刀越磨越快,脑子越用越灵。

柿子拣软的捏,骨头挑硬的啃。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快马也要响鞭催,响鼓也须重锤敲。

……

对偶的种类 有正对、反对和串对(流水对)。

正对为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句,如上述所举的例子,都属正对。

反对是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句,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又如杭州岳王庙殿的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串对也称流水对,是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句,如:“以毫厘,谬以千里”(因果关系)“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承接关系)等。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

严对是指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含词性及构成成分、构成方式)、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的对偶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宽对是指相对要求宽松的对偶句,即相对于严对的五条要求只要达到一部分就可以。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等。

对偶的结构也有几种:

成分对偶。即在句中某些成分是对偶的。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 ,而后者尤与适宜不合。”加粗的部分就是句中的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上面举例很多,不再赘述。

还有本句自对的对偶。如“水落石出”、“词工句丽”、“虎啸猿啼”等等。

说完对偶再说对仗。

对仗 的适用范围非常小,是诗词中的对偶句,且属于严对。

跟对偶相比,对仗有诸多限制。

首先,它必须在诗词中一定的位置出现。如律诗中的颈联、颔联;在词中也有规定的位置,不能越雷池一步。

其次,在不同格律的诗词中,字数有一定之规。如“七律”中的对仗,每句只能七个字,如“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忆江南》词中,三四句的对仗同样要求七个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再次,对仗对结构的要求更严格,不仅句子结构要相同,而且词的构成也要相同。如上例《登高》中的对仗,“无”对“不”,是副词;“边”对“尽”,是形容词;“无边”对“不尽”,又都是偏正式;“落木”对“长江”,都是偏正式名词;“潇潇”对“滚滚”,都是叠词;“下”对“来”,都是动词。句子的构成都是主谓式,“无边”修饰“落木”,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作主语,“潇潇”修饰“下”,是偏正式的动词短语作谓语。另外,还要讲究平仄相对。当然,平仄属于诗词的格律知识,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对偶,能给文章的语言增色,不仅看起来整齐美观,而且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铿锵,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有节奏美和音乐美。所以,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很有必要的。

至于对比 ,则是另外一种修辞方式,虽然都是两两相对,却有本质的不同。对比的特点是内容上的“对比”,对偶的特点是形式上的“对称”。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还需要指出,对偶里的“反对”(如“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就意义来说是对比,就形式来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兼类现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