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爱情句子 >

古诗《贾岛·寻隐者不遇》注释与赏析(一)

寻隐者不遇的古诗的原文是什么

1、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原文:《寻隐者不遇》贾岛〔唐代〕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古诗《贾岛·寻隐者不遇》诗词注释与赏析

贾岛·寻隐者①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②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②言:回答说。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寥寥二十字,包含了三番问答。诗人初问童子时,满怀希望。得到答复后,便觉失望。得知隐者就在山中时,诗人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直至“云深不知处”,就失望,无可奈何了。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同时,诗人将场景放置于松树之下,所寻找的人又置身于白云之间,这一松一云,一青一白,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这种形象恰如云山深处的隐者,风骨洒脱,游走无痕。诗人语言质朴,用字锤炼,事虽平淡,其意深远。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寻人不遇之事,在诗人笔下却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松、山、云,还有看不到的隐者,给读者创造了一个清幽自然、高远莫及的意境。

寻隐者不遇古诗 寻隐者不遇作者是谁

1、寻隐者不遇古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寻隐者不遇译文: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3、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1 【原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注解】:

1·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没有见到。3·言:回答说。

4·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2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3

《寻隐者不遇》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

4.处:地方。

作者: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古诗赏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去,采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

导语:《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寻隐者不遇古诗全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贾岛的其他诗歌作品

1、寄韩潮州愈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2、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尝试。

今日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3、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4、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5、吊孟协律

才行古人齐,生前品位低。葬时贫卖马,远日哭惟妻。

孤冢北邙外,空斋中岳西。集诗应万首,物象遍曾题。

6、南池

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稻接村。

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淹泊方难遂,他宵关梦魂。

7、寄龙池寺贞空二上人

受请终南住,俱妨去石桥。林中秋信绝,峰顶夜禅遥。

寒草烟藏虎,高松月照雕。霜天期到寺,寺置即前朝。

8、送贞空二上人

林下中餐后,天涯欲去时。衡阳过有伴,梦泽出应迟。

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澌。殷勤讶此别,且未定归期。

9、送裴校书

拜官从秘省,署职在藩维。多故长疏索,高秋远别离。

天寒泗上醉,夜静岳阳棋。使府临南海,帆飞到不迟。

10、寄白阁默公

已知归白阁,山远晚晴看。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干。后夜谁闻磬,西峰绝顶寒。

11、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12、送朱可久归越中

石头城下泊,北固暝钟初。汀鹭潮冲起,船窗月过虚。

吴山侵越众,隋柳入唐疏。日欲躬调膳,辟来何府书。

13、送田卓入华山

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贾岛寻隐者不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古诗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翻译

1、原文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2、译文

寻仙问道,没成想却来到了蓬莱仙岛,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仙人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到至今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幸好没人打扫。

3、注释

隐者:隐士,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这里指所谓的仙人。

真:即仙人,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

松花:松树的花。老:衰老,引申为花的衰老,即下落的意思。

采芝: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此处代指作者所要寻找的仙人。

4、赏析

唐诗中寻访隐者不遇为题材的小诗有好几首。而似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为后人激赏。魏野这首七绝的意境很像贾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中的“隐者”为谁,人们已不得而知,魏野本人即是宋初有名的隐士,他与不少隐逸者有交往,这里反映的就是诗人生活的这一方面,写的是隐者相寻,终未得遇。与贾岛诗相比,诗题虽同,内中含义却昭然有别。贾岛诗中,隐者在“云深不知处”,但毕竟“只在此山中”,还是有目标可见的,而此诗中的隐者,行迹更加漂泊不定,难以捉摸。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出的一首的诗,这首诗流传非常广泛,从小学课本到儿童启蒙读物以及唐诗读本中都有收录,这些书中还配有相应的绘图,绘图上有松,有指着手的童子,还有一个问者,形象地展示了诗的内容。下面请看全文吧!

古诗寻隐者不遇全文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短短只有四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颗苍松下,我向隐者的小徒弟打听隐者的去向,小徒弟说,他的师父还在山中采,只是这山中云深雾重,他也不知道师父身在何处。前一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表现了隐者的高风亮节,作者寻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贾岛给我们描绘一个世外高人的隐者,形象生动,以白云和苍松为衬托,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结构精巧,特别的问答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二十个字,简单的叙事,环境、人物、情节一应俱全,却引人无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诗,山高云远,苍松亭亭,可爱的小童和一脸遗憾的来者,还有没曾出现的隐者。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风格通俗易懂,却清新艳丽,色彩鲜明,像一幅山水画。含义深刻却着笔简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转尽在这白描无华之中。它是贾岛一篇代表作,在诗词的历史上是难得的精巧作品,后人今天吟来,也有百般滋味在心头。

唐朝诗人贾岛

贾岛是生活在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故乡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创造过很多的作品,并且广泛流传至今。相传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推敲”这个词就是人们根据贾岛的故事创造而来的。

贾岛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况并不是特别富裕,自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贾岛曾经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门楣,借此改变自己的贫苦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参加过很多次科举考试都没有中第!安史之乱以后由于世事混乱不堪、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贾岛为了满足生计迫于无奈于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后来才还俗了。贾岛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欢和人们交往,反而酷爱研究诗词。

贾岛的诗词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喜爱创作凄凉枯寂的萧条境界,诗词多是抒发凄苦悲凉的情感,但是他的诗句却非常的精巧细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贾岛被称为“苦吟派”的代表。贾岛还有一个称号,他被人们称为“诗囚”。我觉得这个称号起的恰到好处,因为贾岛就是一个酷爱推敲诗句而忽视人际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诗词作品给“囚禁”了,成了它们的“奴隶”。

这位唐朝时期的诗人贾岛,他所代表的“苦吟诗派”对后世产生深刻印象,而贾岛自己的反复推敲精神也值得让人们学习!

贾岛剑客全文赏析

以“诗囚”著称于世的唐代诗人贾岛,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作大多数以凄凉寒苦为感情烘托,被苏轼总结为“郊寒岛瘦”。可是这首《剑客》一改往日的'悲凉气氛,率直明坦的抒发了自己情怀。给人一种不同的风格体验。

诗中贾岛以剑客自喻,以剑客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前两句“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着力刻画这把“剑”是什么剑。这是一把剑客耗费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来的宝剑。此剑剑刃锋利闪烁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试过的宝剑!字里行间透露这作者跃跃欲试的心态。后面两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表现出贾岛信心满满想要大干一场的豪言壮志!

贾岛把自己比作剑客,将自己苦读十年的学习过程以比喻的方式写入诗中,托物言志,表现了自己渴望为国效力的宏伟抱负。这是一首典型的五绝诗,整首诗将作者的伟大的思想抱负巧妙的浓缩在艺术作品之中。语言平易近人,思路畅快明了,表现出了贾岛不一样的创作风格!

这首五绝,是贾岛吟成“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二句后加的注释。意思是,这两句诗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双泪长流。知音者应知我吟诗之苦,佳句之难得。懂得我的诗的人如不赏识,我将隐迹故山,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也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贾岛这种苦吟精神,对后世颇有影响。

《寻隐者不遇》是一首什么诗?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古诗具体原文如下: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古诗大意为: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古诗鉴赏

此古诗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