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正能量句子 >

端午这首古诗的意思_端午这首古诗意思视频

《端午》古诗句明意

《端午》由唐代诗人文秀所写的,提出了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还一方面表达了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与追悼之情。同时也对那些昏君及奸臣进行了抨击和鞭挞,表达了诗人对一代昏君的无能和奸臣横行的痛恨之心。

诗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前人相传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可笑的是,这汨罗江的水如此空荡浩渺,却不能洗清一位爱国正直之臣屈原的冤屈!

端午

朝代:唐代

作者:李隆基

原文: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日

朝代:唐代

作者:殷尧藩

原文: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古诗《端午》的意思?

楼上的后一句解释是不对的,这诗的意思是,端午观看龙舟竞渡的时候为屈原千载的冤屈感到十分悲伤,他的忠魂一去岂能回还,楚国灭亡了,自身也陨落了,如今还有什么存在呢,只有他的名作《离骚》还在为人传诵吧。这首诗意义直露,全无余韵,算不上好诗。

楼上的后一句解释是不对的,这诗的意思是,端午观看龙舟竞渡的时候为屈原千载的冤屈感到十分悲伤,他的忠魂一去岂能回还,楚国灭亡了,自身也陨落了,如今还有什么存在呢,只有他的名作《离骚》还在为人传诵吧。这首诗意义直露,全无余韵,算不上好诗。

端午

唐 ·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

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端午这首诗的意思

端午的解释(1).农历 五月 初五日。我国 传统 的民间节日。亦以 纪念 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 风俗 。 《初学记》 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 :“ 仲夏 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 为人 ,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 :“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 午日 , 《后汉书·郎顗传》 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 《论衡》 曰,‘五月丙午 日日 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 《周官·壶涿氏》 ‘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 千秋 节。 张说 《上大衍历序》 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 《唐类表》 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 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词语分解 端的解释 端 ā 正,不歪斜:端正(a.事物不歪斜;b.正派, 正确 ;c.使端正)。端丽。端然。 端庄 。端秀。端静。端坐。 正派,正直:端方。端直。端重(恘 )。 品行 不端。 事物的一头: 端的 (?)(a.事情的 经过 , 午的解释 午 ǔ 地支的第七位,属马。 用于 计时:午时(白天十一点到一点)。午间。午饭。午睡。午休。 午夜 (半夜、子夜)。 古同“忤”、“迕”,逆,背。 部首 :十。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扩展资料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意思是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原文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扩展资料: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端午日的意思就是端午节,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

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鉴赏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参考资料来源: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人在年轻时,旦逢佳节,总会生出各种情感,当一个人老去的时候,谁还会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会再去跟着习俗在端午日将艾蒿悬挂于门户,只祈望能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双鬓的白发随着日子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却还是年年应节而开。

古往今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一样短暂,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诗为殷尧藩的代表作,当为晚年作品,诗人遍历山水,对功名利禄已经看淡,面对端午佳节,物是人非,不由得发出感慨,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

殷尧藩(780年—855年),秀州(浙江嘉兴)人。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殷尧藩早年失意,后来为官又做隐士,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李隆基的《端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李隆基的《端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端午节的感受。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但李隆基却没有表现出对这种节日活动的欣喜,而是认为这种热闹的节日,是一种过度的行为,因为这种节日庆祝的方式过于浪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