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的诗意和译文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全诗的意思

杜甫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译文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译文 | 注释 | 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注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独步:独自散步。塔:墓地。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5-556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文学出版社,1998:163-165 3、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94-196 4、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08 5、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华侨出版社,2010:178 6、韩成武.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出版社,1997:382-384 译文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江畔独步寻花》第五首诗的诗意

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墓地前的锦江水向东流去,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使人感到有些懒困。忽然看到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却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主:主人。

(5)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的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4).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作品鉴赏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为什么会懒困呢?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创作背景 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赞美、称赞春天,向往宁静的生活的中心思想感情。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真不愧是“诗圣”啊。

诗意: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拓展资料】

出处: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重点词释义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2)独步:独自散步。

(3)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无主:没有主人。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诗意:

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

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壮美的感受。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后两句着力写桃花,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

扩展资料

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表达了作者赞美、称赞春天,向往宁静的生活的中心思想感情。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百度知道

江畔独步寻花其5诗意

诗意: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拓展资料】

出处: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重点词释义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2)独步:独自散步。

(3)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没有。

(4)无主:没有主人。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赏析: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诗意: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春光照耀在身上懒洋洋的,我以着微风有些犯困,灿烂的桃花开得十分不拘束,不知桃花是深红的可爱些还是浅红的可爱些。

黄师塔前面的江水向东流,春光把诗人熏得又懒又困,依靠着懒洋洋的春风游春。一丛桃花盛开着,仿佛没有主人,自己不知应该爱深红色的桃花,还是应该爱浅红色的桃花?

《江畔独步寻花》第六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8) 时时:时常.

(9)啼:(某些鸟兽)叫.

(10)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译文: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诗意: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拓展资料】出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唐代: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重点词释义(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2)独步:独自散步。(3)塔:墓地。(3)一簇:一丛,无:没有。(4)无主:没有主人。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这是七首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赏析: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将畔独步寻花其五 的诗意是什么?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意思是:

黄师塔前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漫行。

一丛丛野生桃花各自开放,你喜欢深红色的还是浅红色的呢?

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居所旁边有座黄师塔,前面就是清江(浣花溪),这里有很多的野生桃花。这首诗前三句分别写位置、气候、环境,后一句“可爱深红爱浅红”,字面意思是深红的可爱还是浅红的可爱呢?深层意思是:这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有的深红、有的浅红,相互映照则更为可爱。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的诗意是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冮畔独步寻花其五的意思是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江畔独步寻花》的意思: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代 ·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译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的诗意是什么?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 的诗意:

来到黄师塔前江水的东岸,又困又懒沐浴着和煦春风。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原文: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第二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赏析:

“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及翻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原文: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翻译及注释

翻译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著春风小憩的感觉。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

注释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2独步:独自散步。3塔:墓地。4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翻译二

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著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鉴赏

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 唐代 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第二年(一说第三年)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

诗词作品: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写景】、【赏花】、【桃花】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翻译和原文

《江畔独步寻花》古诗全部意思

译文

黄四娘家花儿茂盛把小路遮蔽,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

眷恋芬芳花间彩蝶时时在飞舞,自由自在娇软黄莺恰恰欢声啼。

《江畔独步寻花》唐代: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扩展资料: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这组诗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卜居》);诗人感到很满足,“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时值春暖花开,更有赏心乐事,杜甫对生活是热爱的。这是他写这组诗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