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

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哲理_人间四月芳菲始是什么意思

人间四月芳菲尽体现的哲理是什么?

哲理如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作品简介与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科学解释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

山地垂直气候与诗歌唐代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形象地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区物候的垂直差异.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庐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 100~1 200米间,它比“人间”(人间指九江市的平地,平均海拔32米)气温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开放的时间要落后20~30天,所以山上的物候比山下的物候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也就是说,当九江的“芳菲尽”的时候,大林寺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哲学原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哲学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在人间桃花凋谢的季节,高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放。同样是桃花,却因为高度和气温的原因,导致一前一后开放。同一种花,开放的时间不同,一开一谢显示出桃花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对立而又统一,看起来很特殊的一件事,却又很普遍。

知识拓展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是因为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开的迟,是因为是“山地气候”的原因,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上升而降低的。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千米时,这种感觉就会更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力不同,所以处在不同高度的植物,就肯定会出现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由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道出了什么道理?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很明显这地势高;

“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道出了山地气候与平原气候的差异,这里面说的是山地垂直气候。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包含的哲理

体现了政治必修4的唯物辩证法中的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希望能帮到你~

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越往山上走温度越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包含的哲理

诗中写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观察很细致.其中白居易也许想表达的是应该蕴含着他对于人生世事的某些感触. 也反映了反映了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在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