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

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什么 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谁的诗句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什么意思?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出自《赠花卿》。

唐代: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释义:

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扩展资料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写的什么

出自杜甫的《赠花卿》赠花卿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七绝】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全诗意思:成都城中丝弦管乐纷纷奏响,那乐曲轻悠、柔美,杂错而又和谐.日日奏个不停.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人蓝天白云间.

此诗约作于上元二年(761).唐朝大诗人杜甫常常到各地游览.有一天,杜甫来到花敬定的府上,在花卿的府上,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乐曲如此之美,杜甫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故即兴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赠花卿》.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花府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加以称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成为千古名句.

但还有一说:古代乐舞分等级,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古代乐舞行列.八佾指舞者人数纵八人横八人,八八共六十四人;依此类推,六佾三十六人;四佾十六人.春秋时期,季氏是大夫,理应只可享有四佾之乐舞,但他竟胆敢僭用天子之八佾,孔子得知其事,愤然斥之.《论语·八佾》有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历代沿袭,礼仪、乐舞、奏乐等等,均有等级之别,不得擅自逾越.唐代乐制规定:“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见《旧唐书》)成都尹之部将花敬定因平乱有功,骄恣不羁,竟然僭用天子礼乐,杜甫此诗不无讥意.杜甫以极夸张与美化的手法揭示出花敬定僭用天子音乐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全诗意在讥讽而绝无贬词,此前人之所谓“似谀似讽”也.是的前两句“似谀似讽”之意较重,后两句就极进赞美之词了.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寓意明显占了上风.

“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全诗句是什么?

全诗如下: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出自《赠花卿》。

全诗翻译如下: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当时驻扎在成都的花敬定将军的,描写了当时成都歌舞的美妙绝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锦城的繁华景。前两句写所见所闻,花卿家每天用管弦乐器奏出的轻悠和谐、美妙动听的乐声,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听得人如痴如醉;后两句写感受,惊羡赞叹:这样美妙的乐曲,只有天上的神仙那里才会有,人世间的平民能听到几回呢?诗人形象地描绘了歌曲的美妙。最后一句透示出全诗的正意,对不顾困难和疾苦,而天天过着帝王一般生活的官吏,给予了巧妙的讽刺和批判。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此曲只应天上有全诗

《赠花卿》古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锦官城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从来注家对这首诗的看法颇不一致。一说是花敬定恃功骄恣,僭用了天子的礼乐,故杜甫写了此诗讽刺他。一说这首诗只是称赞花卿宴席上歌舞之盛,不必含有讽刺之意。我们认为前说求之过深,花敬定虽跋扈,但他究竟是四川牙将,不可能有僭用天子礼乐之事。后说又把它理解得太浅。细按诗旨,除了称赞乐歌之盛外,似乎还寄寓了诗人的今昔之感和对花卿的劝诫。

杜甫的相关介绍

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的奢靡与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意思是什么?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正确的诗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意思是: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一生能听几回?出自《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

原文: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

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平民,一生能听几回?

赏析: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封建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赠花卿》这首诗中“天上”“人间”一语双关,它们个比喻了什么?

“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赠花卿

杜甫 〔唐代〕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字面上就是赞美曲子动听,如同仙乐,实际上有弦外之音,“天上”、“人间”一语双关,“天上”暗指,“人间”...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什么意思?

此女只应天上有的,人间能得几回闻。翻译:这种女人应该只有天上才能有,人世间能遇到几次呢?

这句话是根据: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改变而成的。出自:《赠花卿》唐-杜甫

原文:

《赠花卿》

【作者】杜甫 【朝代】唐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译文 :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扩展资料: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整体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

“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

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