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美句子 >

中国寓言故事望洋兴叹 中国寓言故事望洋兴叹原文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意思?

《望洋兴叹》的故事和寓意,具体分析如下;

《望洋兴叹》故事内容:

相传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叫河伯。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河水漫过了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

河神见状欢欣鼓舞,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看到北海浩瀚一片,无边无涯。

感叹的说道:“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

《望洋兴叹》故事寓意:

河伯看到海洋而兴叹,是他走出了自我生活的狭隘空间。

同样,人应从世俗狭隘的人间生活小天地的局限中走向无垠的宇宙自然,才能拓宽知识视野,使个人从封闭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去认识宇宙自然的无穷奥妙 。

该成语还告诫人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是属于伊索寓言还是拉封丹寓言还是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语言?

望洋兴叹是属于中国古代寓言里的词语。属于《庄子 秋水》里的词语。望洋:仰视的样子。 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望洋兴叹“的故事及寓意

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的故事: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没能达到顶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才明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不可以同它讲大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今,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望洋兴叹给人的启示:

由于众猴不了解井中月亮的真相,以假当真,所以空忙一气,又愚蠢又可笑。

望洋兴叹出自于哪个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拼音:wàng yáng xīng tàn)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庄子·秋水》。

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2.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与水陆交通息息相关,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却不得而知只能望洋兴叹,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

造句:

1、他成绩很好,但家里没钱,别人上大学时他只能望洋兴叹。

2、本想去听音乐会的,可票价却让我望洋兴叹。

3、他学习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

4、眼前的高楼洋房、豪华轿车让普通百姓望洋兴叹。

5、文献学的范围很广博,有些人不免望洋兴叹,越趄不前,这是很自然的事。

6、招工时,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兴叹。

7、班长年级第—的成绩令我望洋兴叹。

8、同班的小洋和小朋友总是第一第二名,很多同学只能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1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氵矣清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望洋兴叹寓言故事2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没能达到顶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才明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不可以同它讲大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今,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造成的。

望洋兴叹的寓意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望洋兴叹”在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事物要全面客观准确,千万不要不要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做人要低调。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