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美句子 >

《道德经》第81章:言者不信,信者不言

言者不信,信者不言 什么意思?

言者不信,信者不言的意思是指说话的人不值得相信,唠唠叨叨的人不值得别人信任。而值得相信的人一般话不多,不会罗里吧嗦,体现了一个人对人性的认知和价值观选择。我们每个人都要少说多做,求真务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把一件事情做成功。

意思是:真实的话听起来不好听,听起来好听的话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海无涯,因为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自《道德经》第81章。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者,诚实也。“信言不美”,是说凡是诚实之言,都是质朴无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者,此谓之“信言”。凡是信言,句句真实,句句质朴,没有虚伪粉饰,没有投其所好,没有奸巧诡诈,而且都是真诚一片,所谓“忠言逆耳”即是。“信言”世人多不爱听,故称之为“不美”。

“美言”者,即人都喜欢听的漂亮话,用浮华词藻装饰起来的虚言伪语。此类“美言”,或是为了投人所好,美言悦人,以夸大之辞比拟、讨好别人;或为了达到个人某种目的,巧簧如舌,将黑说白,掩人耳目……。凡是美言,多是中听不中用,往往言而无信,言多谎诈,虚诞无凭,说话不算数,故终而不被人信。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朴实,并不悦耳动听,但却句句忠恳。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虽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故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是说有道之人,全德备身,其言合于天道真理,可以道达人事。言无彩文饰华,句句真实不虚,此乃“善言”也。善言者则心必善,与人为善,不与人争辩。哪怕是遇到委曲之言,侮辱性的语言,也必是心平气和,不动声色。取人之善,当据其事理,不必深究其心。别人偏激,我受之以宽;别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我不争胜于人,以善心待不善。别人的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浑厚以养大德。当人来争辨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不用巧辞奇说,其心自然清静平和。先辈云:“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在讷(nè)。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由此可知“不辩”之深义。

所谓“辨者不善”,是说凡是“善辩”之人,皆是“嘴尖皮厚腹中空”。因其心中空虚,缺乏德性涵养,理屈辞穷,夸夸其谈,以逞其能。常见世人为争私利,或为显能,或抱偏知邪说以乱真,便以三寸不烂之舌,逞口锋之利,无理也要辩三分。此即俗话所称之“舌辩猴”。


3、“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者不博”,所谓“知者”,即真智真慧,深知宇宙大真理者。真知者从不显露,含光内敛,厚德贵藏。所

就是说你要相信的话不要说话,不相信的人才要说话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所用的技巧?

值得信任的言辞往往不中听,中听的言辞又往往不可信任。言辞机智优美并不一定是有品德的人呢,有品德的人不一定都善于言辞;真正有知识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博学的人,博学的人往往又没有专一的知识。

信言不美美言不言是孔子提出来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它出自《老子》第八十一章。

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信的话不一定是华美之词,而华美之词也多不值得相信。

这是老子对当时风气、文风浮华不实等现象,做出的批判,同时倡导返朴归真与自然无华的生活方式和文学风格。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以加人。”而后面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老子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第62章),王弼本作:“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此文传写多有不同,学者多据《淮南子·人间训》、《道应训》的引文加以改正。“市”,本是指买卖,这里指取得。奚侗说:“‘市,当训取’。《国语·齐语》:‘市践鬻贵。’高注:市,取也。此言美言可以取人尊敬”。

吴澄有个注释说:“申言善人之宝,善人以道取重于人,嘉言可爱,如美物之可以鬻卖。卓行可宗,高出众人之上。”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美好的言语可取得别人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被人看重。我们从人际交往来看,美好的言语,确实可以让人敬重。这就是“善人之,善人的一个法宝。善人因为有道而被人看重,所以他说出来的“美言”嘉言”也使人可爱,也使人敬重我来讲个魏征的“美言可以市尊”的例子。

并不矛盾,看的角度不同,就有不同的说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