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优美句子 >

豆蔻年华等表示年龄的_豆蔻年华形容几岁

古代关于年龄的特殊称谓有哪些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豆蔻年华对应的年龄是多大?

豆蔻: 女子13岁 。

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2—3岁的儿童

垂髫 幼年(又叫总角)

豆蔻 女子13岁

及笄 女子15岁

加冠 男子20岁(又叫弱冠)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 40岁

知命之年 50岁

花甲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耄耋之年 80,90 岁

期颐之年 100岁

参考资料

古代形容女孩子年龄的词语,好像有豆蔻年华,还有哪些

女孩: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之年, 15岁--及笄年华(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嫁-梅之年.。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

豆蔻年华指13岁女生青年儿

而立、不惑、豆蔻、弱冠、古稀都代表什么年龄?

而立之年代表30岁的男性,不惑之年代表40岁的男性,豆蔻年华代表13岁的女性,弱冠代表20岁的男性,古稀代表70岁的老人。

其中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名词,不满周岁是襁褓; 2~3岁是孩提; 女孩7岁——髫年; 12岁(女)是金钗之年; 13岁(女)是豆蔻年华, 15岁(女)是及笄之年;16岁(女)是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是桃李年华; 24岁(女)是花信年华;至出嫁是梅之年; 至30岁(女)是半老徐娘; 20岁(男)是弱冠; 30岁(男)是而立之年; 40岁(男)是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是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是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是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是杖朝之年; 80~90岁是耄耋之年; 100岁是期颐。

扩展资料:而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er li,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通俗来讲就是30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30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参考资料: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古稀:70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

五十知命——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

六十耳顺——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参考资料:

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豆蔻指十三岁(女子),弱冠指二十岁(男子),古稀指七十岁。

1、而立、不惑

这两个词出自于《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站得住的意思。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2、豆蔻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后来便用“豆蔻”形容十三岁的少女。

3、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4、古稀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的意思是古来稀少。由于古代医术及医疗条件不够发达,一般老人活到七十岁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叫做“古稀”。

扩展资料:

其他用于表示年龄的称谓还有: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垂髫、总角:指幼年儿童;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知天命、半百:指五十岁;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耄耋: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

1、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子曰“三十而立”。

2、不惑指的是四十岁。子曰“四十不惑”。

3、豆蔻指的是女子大约十三四岁。杜牧诗《赠别》中”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

5、古稀指的是人七十岁。杜甫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形容女孩子),弱冠——20岁(形容男子),古稀——70岁。

详细解析如下:

1、而立、不惑,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因此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

2、豆蔻,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因此,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3、弱冠,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因为在古代,男子20岁会行冠礼,故用以“弱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4、古稀,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大意是指,到了70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扩展资料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大意如下:

三十而立——人在30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

而立:30岁。不惑:40岁。豆蔻:13岁。弱冠:20岁。古稀:70岁。

都是古时的寿称。寿称是指古代年岁称呼,有襁褓、孩提、金钗之年、豆蔻之年、花信年华、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期颐之年等,有男女和年龄之分。

扩展资料: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而立:指年至30,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来讲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花甲: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稀:是人自古指70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不惑: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豆蔻年华: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期颐: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意思给出来了,自己排列啦]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能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并正确对待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所认同的规矩。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襁褓,而立,花甲,豆蔻,不惑,古稀,弱冠,半百分别代表什么年龄。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形容女孩子年龄的词语,好像有豆蔻年华,还有哪些

女孩: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之年,

15岁--及笄年华(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16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出嫁-梅之年.。

女20岁——桃李年华。

女24岁——花信年华

豆蔻年华是指多少岁16岁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豆蔻年华”,出自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稍头二月初”之句。诗人借用“豆蔻稍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娉袅袅十三余”的少女,言其年少而体态柔美,自后人们便常以“豆蔻年华”一词特指十三四岁尚未成年的少女。

年岁称呼:

1、襁褓:初生。

2、孩提:两至三岁。

3、总角:幼年泛称。

4、金钗之年:女子12岁。

5、豆蔻之年:女子13岁。

6、及笄之年:女子15岁。

7、碧玉年华:女子16岁。

8、桃李年华:女子20岁。

9、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0、弱冠之年:男子20岁。

11、而立之年:男子30岁。

12、不惑之年:男子40岁。

13、知命之年:男子50岁。

14、花甲之年:男子60岁。

15、古稀之年:男子70岁。

16、喜寿:男子77岁。

17、耄耋之年:80岁。

18、米寿:男子88岁。

19、鲐背之年:90岁。

20、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

21、期颐之年:男子100岁。

22、茶寿:男子108岁。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