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伤感句子 >

二年级贺知章的古诗 二年级贺知章的古诗怎么写

小学古诗:贺知章《咏柳/柳枝词》译文

《咏柳/柳枝词》

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赏析】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贺知章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贺知章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袁氏别业一作偶游主人园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采莲曲

稽山罢雾郁磋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麦荷。

答朝士

镇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

乡曲近来佳此味,这渠不道是吴儿。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二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饶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晓发

江皋闻曙钟,轻校理还供。

海潮在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马,犹理云外峰。

故乡古无际,明发怀朋从。

送人之军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分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更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土赐宴赋得谟字

面学会玄览,东堂发圣漠。

天光烛武巴,时宰集鸿都。

枯朽沾皇泽,援飞舞帝梧。

迹同游汗漫,荣是出泥涂。

三叹承场点,千欢接舜壶。

微躯不可答,空欲咏依蒲。

小学贺知章的诗有哪些(贺知章的诗有哪些?)

1.贺知章诗歌今存共十九首:《唐禅社首乐章·顺和》、《唐禅社首乐章·太和》、《唐禅社首乐章·肃和》、《唐禅社首乐章·雍和》、《唐禅社首乐章·寿和》、《唐禅社首乐章·福和》、《唐禅社首乐章·大和》、《晓发》、《奉和御制春台望》、《望人家桃李花》、《送人之军》、《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题袁氏别业》、《咏柳》、(一作柳枝词)《相和歌辞·采莲曲》、《回乡偶书二首》、《答朝士》、《董孝子黯复仇》。

2.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3.唐代诗人、书法家。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几年级课文中?

《咏柳》在三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中。《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唐代之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二年级课文中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二年级上册贺知章的古诗?

贺知章的诗有《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二年级上册古诗: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年级上册古诗: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唐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上册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 唐 ] 贺知章

原文 译文对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是哪个年级的古诗

《回乡偶书》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真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大诗人贺知章。

回乡偶书是三年级上册第六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所写

咏柳古诗意思解释二年级

咏柳古诗意思解释二年级介绍如下:

原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碧玉一样的叶子装扮着高高的柳树,垂下千万条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不知道这样细细的叶子是何人裁剪出来的,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剪出这样的叶子。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属于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歌咏了早春嫩柳的迷人风姿,赞颂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首诗立意高远,比喻巧妙,先从大处着眼,然后分部描述,越写越细,把柳树的形神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题目是咏柳,但又不仅仅是咏柳,更是咏春,歌咏自然造化。全诗由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谁知道小学语文贺知章的古诗有哪几首

谁知道小学语文贺知章的古诗有哪几首?贺知章诗歌以绝句见长,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其诗今存共十九题二十首,包括断句一则。是《唐禅社首乐章·顺和》

《唐禅社首乐章·太和》

《唐禅社首乐章·肃和》

《唐禅社首乐章·雍和》

《唐禅社首乐章·寿和》

《唐禅社首乐章·福和》

《唐禅社首乐章·大和》

《晓发》

《奉和御制春台望》

《望人家桃李花》

《送人之军》

《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题袁氏别业》

《咏柳》(一作柳枝词)

《相和歌辞·采莲曲》

《回乡偶书二首》

《答朝士》

《董孝子黯复仇》

《句》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