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伤感句子 >

围魏救赵出自哪里 围魏救赵成语出处

围魏救赵的出处

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出处是哪一场战争?

围魏救赵,汉语成语,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围攻魏国,解救赵国。比喻不与敌人直接交锋,通过截其后路达到目的。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并围住了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挡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派田忌为大将,并派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说:“我们把兵埋伏在路上,扬言攻打襄陵,魏军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襄陵,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一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襄陵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援襄陵,谁知魏军在途中遭到齐军截击,又陷入了孙膑的阵法,结果冲到阵中的魏军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没命似地向后逃去,狂奔数百里,当天夜里就撤回到大梁,再也不敢出头。

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出处是哪里啊?

围魏救赵这个典故的出处是哪里啊?

围魏救赵,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围魏救赵的典故来自哪里?

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是一则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从之,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与庞涓是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膑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膑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十三年后,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