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伤感句子 >

休谟的认识论 休谟的观念论

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怀疑因果关系

用怀疑的方法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其主要体现在,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和驳斥。人们通常说的因果关系,其本质是两件事物的“经常连结”,造就人们的经验并养成心理习惯。并非是一个事物造就另一个事物的因果关系。因此,他说,因果关系是人们养成的心理和人性所造成的,而并非是事物的本质。

在休谟之后的一些哲学家,比如罗伯特.罗素,就完全抛弃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一种迷信。但是,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关于因果的“经常连结”的认知,又是从何而来?又能认知到什么样的连结?这个问题后来引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论辩。

休谟认为,人类都有依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而这个本能来自神经系统中养成的习惯,并根植在人们的大脑中,并无法演绎和归纳它的正确性。

二,实践理性思想。

他认为,理性只是对概念和经验的计算。

行为合理与否,取决于是否能达到预定目标和欲望,在这一过程中,理性只是一个媒介和工具。但理性本身不能反过来指挥欲望和目的的本身。

说到这里,人的欲望和目的的本身,是从感觉、感性中诞生,完全不是从理性那里诞生的。

休谟说“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这一观点是(  )。

【答案】:C

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实践的作用。“感觉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屏障”是指人与外界通过感觉隔离开来,人们是无法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即世界是不可知的。

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因果问题,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归纳问题,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

自我理论,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实践理性,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

扩展资料

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休谟的哲学受到经验主义者约翰·洛克和乔治·贝克莱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艾萨克·牛顿、法兰西斯·哈奇森、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

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怀疑主义,但一些人主张自然主义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

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因为它引出了对现象、存在、思维、意识、语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怀疑主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

他对两种知识的区分和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奠定了他在西方知识论中的地位;他对人性的分析开启了西方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也成就了后来的功利主义;他的怀疑论为康德破除了独断主义迷梦;他的经验主义方法成为维也纳学派开创分析哲动的一个重要法宝。所有这些都使得休谟哲学毫无疑问地成为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但同时,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休谟只是一个高举经验主义大旗的人性论者,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

因果关联,看他的《人性论》和《人类理解论》

谁有休谟认识论的相关资料,发一下吧。邮箱:

观念来自印象

在休谟的著作中,休谟运用三个工具来完成他的使命,就是:(1)显微镜;(2)刮胡刀;(3)叉子。显微镜代表仔细的观察。人的科学必须立足于实验和观察之上。因为心灵的本质和外在事物的本质一样是不可知的,人只能在仔细的实验中,在对心灵与不同环境和情势所产生的那些特殊结果的观察中,才能形成关于心灵的能力和性质的观念。观察自己的经验,经验不是别的,不是观念,而是借经验观察观念;千万不能用相反的途径。显微镜本身就是经验。刮胡刀就是要刮掉那些观念,概念,抽象的东西,因果观念也要刮掉,让它们再次回到感官的经验中。休谟把“知觉”(感官作用)作为知识的基本要素。对他而言,知觉就是众感官接受外物的而引起反应,分别把握个别与件,如,颜色,声音等,被把握的与件是零碎的,如同一盆沙杂乱无章的,人必须透过“联想”(Association) 来把与件整合为整体对象。这就是知识。

A. 知觉分类

休谟从主体经验的成果上,与与件的繁简程度上作出区分:

(1)在主体经验的成果上可分出“印象”和“观念”。印象就是经验事件,直接藉着感官作用而被摄取,其本身是“清晰的”。观念就是对印象的回忆,是印象的模糊摹本;较之印象,它是“微弱的”。其可靠性比印象低,不一定吻合先前的印象。因此,对休谟来说,最活跃的观念都比不上最平凡的印象。

B. 印象与观念的分类

如果把经验的成果配合着其繁简的程度,我们可以给印象和观念做以下的分类:

(1)从繁简性上分:印象和观念各分简单的和复杂的。也就是简单的印象和复杂的印象,一个红斑点的印象和石家庄市全貌的印象;简单的观念和复杂的观念,一个红斑点的观念和石家庄市全貌的观念。复杂的印象是一些简单印象的复合。如,我们直接感知的苹果的复杂印象就是感觉到的色,形,香,等简单印象的复合。复杂观念,或者是直接摹写复杂印象或者是通过想像把一些简单观念加以排列组合得到的。

(2)从辗转引申上分:a. 他又把印象分为感觉印象(Impression of Sensation) 和反省印象(Impression of Reflection)。感觉印象就是直接得自感官作用;反省印象就是从观念中反省过来。实际上,休谟把理性认识也归结为感性认识。也就是说,印象和观念只是量的别,而没有质的不同,也就是:一是有力和生动的程度不同;二是时间的先后次序不同。印象对观念具有优先性,印象总是先于它的相应观念出现,而从来不曾以相反的次序出现。因为,印象是观念的原因,认识起源于感觉印象,感觉印象是知识的泉源。

先于 先于 先于

感觉印象 感觉观念 反省印象 反省观念

休谟认为:人没有“实体”的印象;没有“那不变的自我”的印象;没有“因果”的印象。那就是说:这些观念没有客观根据。所谓没有“实体”的印象,那就是说:人有的只是一系列零碎而不连贯的与文件,而“实体”也只不过是所有简单观念的组合而已。所谓没有“自我”的印象,那就是说:“自我”原先也只不过是一系列零碎的内在经验印象而已,而这一系列不连贯的内在印象,透过联想,而被组合为一个“自我”;我就以这一个被整合出来的“自我”作为那能经验外物的根据。所谓没有“因果”的印象,那就是说:我们有的只是事物印象的“前件”和“后件”而已,我们却借着联想,而把经验的前件和后件假设为因与果,但所预设的因果关系,并没有实际的经验作根据。例如,将茶壶放在火炉上加热,里面的水就会沸腾。一般我们会认为“将茶壶放在火炉上”是因,而“沸腾”是果。但事实上我们见得是“将茶壶放在火炉上”和“水沸腾了”的现象,是不是真的因为火让水沸腾,不得而知。休谟这一说法,深刻的影响了后来的康德;后来康德说:世界,自我,第一因之物自身不可知,说法与休谟如出一辙。

总之,对休谟而言,人并没有直接体验过“实体”,有的只是一些零碎而不连贯的印象而已。他认为所谓的实体观念仅仅是各种特殊观念的,没有必要假设一个支撑这些特殊观念的所谓实体,不论这种实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他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一个实体和一个知觉完全异的”。对于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说,休谟认为人类凭着一种自然本能,常常假设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唯物主义肯定感觉经验来自人的感官对外物的反应,是没有根据的,无法证明的。因为我们从经验中只能知道知觉即印象和观念,只能感觉到知觉间的关系,而感觉不到知觉和外物的关系。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宇宙的尽头,我们实际上也一步超不出自我之外。他说:“在心灵面前呈现的,除了知觉之外,是根本没有别的东西”。

"休谟问题"涉及以下哪个内容

康德的休谟问题其实是一个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也就是归纳逻辑(经验)和演绎逻辑(逻辑推理)的矛盾。

归纳经验能带给人新的知识,然而归纳所得的知识是不确定的,比方说一个人到了一个村子,问发现第一户人家姓王,第二户人家也姓王......第十户人家还是姓王,就想当然的认为该村所有人都姓王,如果第十一户人家不姓王,此人的这个结论就会被证伪。顺便一提,科学发现都是归纳所得,所以科学要不断证伪。

演绎逻辑所得结论都是确定正确的,然而演绎逻辑的缺陷在于,逻辑推理所得的结论隐含于其前提之中,逻辑推理并不能带给人新的知识,例如从“同位角相等”和“角a角b是同位角”推出“角a=

角b”。

归纳能带给人知识但不可靠,演绎可靠却不能给人知识,休谟从中推出“人类无法获得可靠的知识”的结论,即我们不可能从“实然”(is)中推出“应然”(ought)。

休谟的叉子

休谟的叉子

01.休谟的叉子

休谟对知识的二分法被称为“休谟之叉”。它是后来西方哲学认识论中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划分的先导。

从“休谟之叉”又可以推出诸多不同标准下的知识,如先天的和后天的知识、分析的和综合的知识、必然的和偶然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区分标准都已被“休谟之叉”点破。

正基于此,休谟才能够抓住经验式推理的要害之处,展开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讨论。

02.休谟的叉子

休谟问题是休谟哲学体系中最重要、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它从认识方法层次上将经验式推理的特点和局限深刻而无情地揭示了出来,使经验论哲学在他手中更彰显其独特魅力。

同时,它也从根基上动摇了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认识论的逻辑发展方向,对西方认识论的主流观念给予了致命打击。

可以说,休谟问题关于因果关系的不懈追问起到了开辟领域和破坏根基的双重作用,它对西方哲学的巨大贡献和沉重打击,使每一个理解休谟问题的人都不禁从内心感到震撼。

它既深刻,又难以应对,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答。其实,这也正是休谟问题的魅力所在。

03.休谟的叉子

休谟问题的提出有赖于知识的分类。在休谟看来,人类认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念之间的关系”;一类是“事实”。

与此相应,人类所有的知识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直观性和逻辑必然性的知识,包括直观、数学和逻辑演绎的知识,这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另一类是需要经验才能做出判断的知识,它以经验式推理为特征,包括关于实际的存在和性质方面的知识,这是关于事实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休谟对于两种知识的区分并不依据于他们的来源。

04.休谟的叉子

归根到底,所有知识的最终来源都是感觉经验,不论是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还是关于事实的知识;它们最终都可以还原到感觉经验,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它们的区别在于两种知识的特性不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必然性,仅仅比较观念自身就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05.休谟的叉子

只要观念本身不变,它们的关系就不变;关系一旦确定,将不会产生任何疑问。以数学知识为例,数学知识都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确定性,它之所以能够客观、必然、确定,就在于数学知识形式上保证了逻辑必然,其逻辑上的必然确保了客观上的必然性。“‘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余两边的平方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图形之间的一种关系。

又如:“三乘五等于三十除二”这个命题便是表达这些数日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能发现出来,而不以存在于宇宙中某处的任何事物为依据。纵然在自然中并没有圆形或三角形,欧几里德所证明的真理仍然保持着它的可靠性和自明性”。

数学研究的特点是从纯形式层面将逻辑关系展现出来,它的客观性来源于逻辑的规定性。

06.休谟的叉子

与此对照,关于事实的知识则不具有前一种知识的近乎完美的品质。

它无法单凭自身就断定自己的真假,而必须借助于外部对象的实际状态才能判断原先关于它们的知识,因而,这类知识具有或然性、经验性和非确定性,即对象的规定性。

比如,“太阳明天将升起”这个判断,其真理性的保证在于人们每天都看见“太阳升起”这一事实,对于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们需要观念关系之外的感觉经验做出判断,经验中对象的客观存在规定了此类知识的客观内容。

休谟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1、因果问题: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的思想观点;

2、归纳问题: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与“实际的真相”。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3、自我理论: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么程度;

大卫·休谟:生于公元1711年4月26日,卒于公元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休谟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1、因果问题

休谟指出,大多数人都相信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休谟在《人性论》以及后来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反驳了这个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

而依据他怀疑论的知识论,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

2、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指出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

3、应然与实然问题

休谟认为我们无法由是不是的事实命题推导出应不应该的价值命题,二者无法实现跨越,因为其缺乏相应的说明,也缺乏逻辑上的根据和论证,这也说明了自然科学与科学的关系,由于价值具有多重性、相对性,所以科学普遍存在主观性、歧义性和模糊性。

休谟

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1711年4月26日—公元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