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赠孟浩然李白_赠孟浩然李白译文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原文及赏析翻译

1、赠孟浩然李白 〔唐代〕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译文: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3、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解释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解释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和我在名闻遐迩的黄鹤楼分别,他在花团锦簇烟波浩渺的阳春三月,乘船顺流直下,去到扬州。〕

第一层,交代了辞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烟花三月”,所去之地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市“扬州”。诗用多彩的笔描绘出了一派南国明媚的春光。第一句,突出了辞别的地点“黄鹤楼”,给送别染上了一层深沉的文化色彩。

第二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交代了“下”的时间、地点、背景及其丰富的蕴含。第二层,写出了“帆影”、“孤远”、“尽”的悠远缥缈的境界;写出了“天际流”的非凡气势,与悠悠满江情。

第三句,形象地写出了“帆影”渐远,“尽”于“碧空”的动态景象。“尽”字洋溢着美好的诗意,美好的遐想。第四句,通过“天际流”的宏观描绘,烘托出了李、孟的滔滔长江载不动,满江春水溶不下的情谊。

“唯见”,是对“天际流”的强调,它具有选择性,它把长江天际之“流”的放大镜头拉到了读者眼前,令人幻化出诗人面对“天际流”异常专注的神情。长江的水融进了诗人的友情,诗人的思念化进了“天际流”。滔滔的江水啊,几多悠悠的别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解释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全诗解释如下:

白话译文:

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

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词句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唐代诗人,李白的朋友。之:往,到。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形容春天薄雾霭霭、柳絮如烟、鲜花掩映的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碧空,一作“碧山”。尽,尽头,消失了。

5、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赠孟浩然 李白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自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轩冕:古代大夫以上的官才可乘轩履冕,这里泛指高官。轩,车。冕,冠。

中(zhong重)圣:指酒醉。《三国志?魏志?徐邈侍》截,尚书郎徐邋酒醉,校事赵达来问事,遗说:“中圣人。”操听说后甚怒,鲜于辅说:“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清芬:意为高洁。

【解释】我敬爱孟夫子,他风雅潇洒闻名于世。少年时鄙弃高官荣华,老年后隐居林泉松山。望月畅饮酒,常常人醉乡。迷恋花与草,不走仕途不做官。巍巍高山挺立,自叹不可登攀。只有在此跪拜,恭敬赞美你的高洁。

【解析】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游襄阳,访孟浩然,本诗即作于此时。李白对年辈稍长的孟浩然是十分钦慕的。此诗第一联,以“风流”二字评价孟浩然。何谓”风流?即第二、三联所述:孟夫子年轻时即摒弃富贵荣华(按,孟浩然四十岁时才游长安),一辈子隐居襄阳,在“岩扉松径长寂寥”的山林问,孟浩然“隐者自怡悦”,其胸襟之散淡,为李白所钦羡;李白好饮喜月,孟浩然也常常赏月饮酒,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孟浩然则根本不出来做官,不必侍奉皇帝。这一切,构成了孟浩然高洁的人品,为李白所仰慕,互有“高山仰止”之慨。诗歌只撷取了几样事物,寥寥几笔,即写出了孟浩然高洁的品格。李白不轻许人,然其对孟浩然的钦佩却如此

李白赠孟浩然的5首诗

《李白全集》现存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诗歌五首:《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淮南对雪赠孟浩然》、《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5首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淮海对雪赠傅霭

朔雪落吴天,从风渡溟渤。梅树成阳春,江沙浩明月。

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其中《淮南对雪赠孟浩然》王琦本和《全唐诗》俱题作“淮南对雪赠傅霭”,题下注“一作淮南对雪赠孟浩然。”两宋本、北京图书馆藏宋刊本、静嘉堂藏宋刊本题下亦如此注,《襄阳外篇》作赠孟浩然诗。关于此诗是否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从古本至今皆无定说。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

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赠孟浩然李白,唐代。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屏弃当官不走仕途,一生闲云野鹤年老时仍在山间云中逍遥自在。明月夜常常把酒临风,饮清酒而醉,他不事君王沉醉于自然美景。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

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表达作者的深切敬慕之情。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

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在结构上从抒情到描写又回到抒情,从爱最后归结到敬仰,意境浑成,感情率真,表现出李白诗歌的特有风格。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李白《赠孟浩然》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原文: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翻译及注释

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注释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称。2.风流:古人以风流赞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词章,风度潇洒,不钻营苟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3.红颜句:意谓从青年时代起就对轩冕荣华(仕宦)不感兴趣。4.白首:白头,指老年。5..醉月句:月下醉饮。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曹魏时徐邈喜欢喝酒,称酒清者为圣人,酒浊者为贤人。中:读去声,动词,「中暑」、「中毒」之「中」,此为饮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释源:《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说解:曹操严禁饮酒。徐邈身为尚书郎,私自饮酒,违犯禁令。当下属问询官署事务时,他竟说「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饮中了酒。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关于「酒」与「圣人」之关系,最早的记载出现于《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传】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晋,雨,过御叔。御叔在其邑,将饮酒,曰:「焉用圣人!我将饮酒而己,雨行,何以圣为?」穆叔闻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国之蠹也。」令倍其赋。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饮酒而醉6.迷花:迷恋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潇湘、庐山、金陵、扬州、姑苏等地,然后回头又到了江夏。他专程去襄阳拜访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无遗憾地写了这首诗,表达敬仰和遗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见之意。

赠孟浩然鉴赏

李白的律诗,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先看其章法结构。首联即点题,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一个「爱」字是贯串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到底如何风流,就要看中间二联的笔墨了。

中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长的人生旅程,「轩冕」对「松云」,则象征著仕途与隐遁,象征著富贵与淡泊.前者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白首」句著一「卧」字,活画出人物风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说颔联是从纵的方面写浩然的生平,那么颈联则是在横的方面写他的隐居生活。在皓月当空的清宵,他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姿灵活。

中二联是在形象描写中蕴含敬爱之情,尾联则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写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础上将抒情加深加浓,推向 *** ,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叹,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诗就在这样的赞语中结束。

其次诗在语言上也有自然古朴的特色。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以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样风调。中二联不斤斤于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板滞之病。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红颜」句与「迷花」句,「两联意颇相似」,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用了《诗经·小雅·车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诗情之美。而整个诗的结构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结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赠孟浩然创作背景

此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诗词作品: 赠孟浩然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赠别】、【敬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