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诗句_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诗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全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全诗如下: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

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 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

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描写“黄沙百战穿金甲”的诗句有哪些?

1.《从军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从军行七首》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3.《塞下曲》

年代: 唐 作者: 于濆

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4.《扬州作》

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几多精甲没黄沙,野哭遥怜战士家。

瓜渡月明空粉堞,芜城烟断只昏鸦。

似闻汉使攽王醢,尚喜胡儿剖帝羓。

怊怅两淮蚕织地,春风不复长桑芽。

5.《古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古塞腥膻地,胡兵聚如蝇。寒雕中髇石,落在黄河冰。

苍茫逻逤城,枿枿贼气兴。铸金祷秋穹,还拟相凭陵。

战骨践成尘,飞入征人目。黄云忽变黑,战鬼作阵哭。

阴风吼大漠,火号出不得。谁为天子前,唱此边城曲。

日向平沙出,还向平沙没。飞蓬落军营,惊雕去天末。

帝乡青楼倚霄汉,歌吹掀天对花月。岂知塞上望乡人,

日日双眸滴清血。

狼烟在阵云,匈奴爱轻敌。领兵不知数,牛羊复吞碛。

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战血染黄沙,风吹映天赤。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出自谁的诗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它采用乐府旧题写就,在书写将士的壮志豪情的同时,亦不曾回避战争艰苦而残酷的一面。今天要赏读的这诗是第四首,也是系列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诗词|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二两句,诗人以雄浑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数千里广阔的西北边陲。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水的北面,是横亘着的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便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唐代西北战事频繁,吐蕃、突厥两个部落,与唐军连年对峙。“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全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及时采纳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 王昌龄

[全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出自谁的诗句?

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四首。全诗内容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本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谁的诗句?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⑶长云:层层浓云。

⑷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⑸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⑹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⑺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将士杀敌立功、保卫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