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文化】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

清明节的知识有哪些?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有: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等。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3、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5、插柳

清明节,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清明节的知识科普

1、2020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十二,阳历4月4日。

2、公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为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3、清明扫墓,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年以来的传统,也是我国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在清明节扫墓。一是祭奠我们的祖先,二是言传身教,教育我们下一代,记住我们的祖先,不要忘记先人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清明节的知识点有哪些

清明节的知识点具体如下:

清明节是传统的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节的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扫墓祭祖,植树造林,踏青郊游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时值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生发。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传统节日是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清明节不是一个普通的节日,早在2006年我国就将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有24个节气。但在所有节气中,既属于节日又属于节气的只有清明节。

作为节气,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一天,它是一个大致的范围,一般在冬至后的第108天就是清明,大约在4月5日前后。作为节日的清明节,就固定在每年的4月5日啦。

天文科普专家指出,21世纪100年中的所有“清明”不是在4月4日就是在4月5日,其中,出现在4日的共有69次,出现在5日的共有31次。清明时节因为下雨天多,气候潮湿,很容易被疾病入侵到人体导致生病,因此,在清明节要做好养生。

清明节气养生的方法有:饮食:天气日渐回暖也是、细菌开始活动频繁的时节,清明前后的饮食也当慎重。运动:晴天外出和运动易于出汗,出汗后要及时换衣,保持温暖干燥。

穿衣:清明时节,人们往往容易衣着单薄,遇上阴雨绵绵的天气,就应及时添衣,防止受寒、淋雨。外出要随带雨具,防止淋雨而感冒。

清明节每年一样吗 科普关于清明节的小知识

1、清明节每年时间并不一样,一般清明在阳历4月5日前后,在20世纪的100年中,清明在4月4日的有7年,4月5日的有79年,4月6日的有14年。

2、从农历中找清明是比较麻烦的,要查找历书。我国民间认为“三月初三正清明”,从历法上看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我们也以20世纪为例,在这100年中清明分别从(闰)二月十四到三月十五,横跨32天,只有3年的清明在三月初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