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经典句子 >

关于退避三舍的成语,你知道多少?

大家好我是琪琪,退避三舍成语来历,关于退避三舍成语来源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晋文公(即公子重耳)的故事。

2、当时还是晋献公的公子重耳,为躲避追杀,逃到楚国。

3、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他能重返晋国,如何报答于他?重耳说,如能回国,两军若交战,晋早必退避三舍。

4、讲的晋文公重耳的故事。

5、解释:退避三舍:主动退师九十里。

6、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发生冲突(主动退让,不与别人相争)。

7、造句:我笨嘴拙舌的,哪里说的过她,只好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

8、晋文公重耳。

9、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10、讲的是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流亡楚国时,为感谢楚王的善待,作出如果他日两国战场交锋,晋国将退避三舍的承诺。

11、后来重耳回到晋国继承国君之位,晋楚两国也真的发生了战争,而晋文公则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晋军主动退兵九十里,最终晋国在城濮击败楚军,一举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业。

12、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13、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以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退避三舍。

14、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15、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6、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表示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7、故事最后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