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好词好句 >

海涅什么时期_海涅是哪个朝代的

海因里希·海涅主要经历

海因里希·海涅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男,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

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的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正如所指出,“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的犹太人的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闻名文坛。1825年为取得德国公民权而皈依,但因此疏远了自己的犹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国无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后自愿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活动,成为运动的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中文名:海因里希·海涅

外文名:HeinrichHeine

别名:海涅

国籍:德国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德国杜塞尔多夫

出生日期:1797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1856年2月17日

职业:诗人,家

毕业院校: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

代表作品:《罗曼采罗》、《佛罗伦萨之夜》、《游记》,《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性别:男

学位:博士

生平经历

少年时代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战争。1819年~1824年先後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

学习经历

1819至1823年,海涅(Heyne)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和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课。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早期诗作:《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北海集》等组诗,多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下个性所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年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在那里,他参加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1821年1月,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1825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写作经历

“我跟一些人一样,在德国感到同样的痛苦,说出那些最坏的苦痛,也就说出我的痛苦。”(《每逢我在清晨》)这些诗句中所抒发的个人感受,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些诗作于1827年收集出版时,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淳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其中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

从1824年到1828年间,海涅游历了祖国的许多地方,并到英国、意大利等国旅行。由于他广泛接触,加深了对现实的理解,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後迁居巴黎。

晚年时期

海涅晚年思想上的矛盾与怀疑突出的体现在他对的信念与理解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在纪念赫尔岑时所说,“是资产阶级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海涅本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

1843年-跟相识,海涅的创作达到顶峰,同时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现实主义。

1845年始,瘫痪症开始恶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后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不能帮助你吗?”自从这一天后,海涅在床上过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创作,1851年完成了《罗曼采罗》。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主要著作

由作曲家弗里德希·西尔歇谱曲的《罗累莱》广为流传。

人物评价

诗歌成为海涅的武器,他在作品中对德国进行讽刺、嘲弄和攻击。然而,掩藏在这痛恨之下的,却是海涅对德国无法割舍的赤诚的爱。身为犹太人,他从小接受的是德语文化教育,受德国文化熏陶,又用德语写作。他的性格,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德国塑造的。正是诗人对德国这种爱恨交织的感情,使他在期间感到倍受惩罚:他成了一个无国可归的人。于是,他将对德国的爱以一种讽刺、仇恨的形式宣泄出来。在出版前言中,海涅写道:“你们放心吧,我跟你们同样热爱祖国。为了这种爱,我在中度过13年的生命,也正是为了这种爱,我又要回到中。”

作为最重要的德语散文家和记者,海涅的文化评论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批评风格:不以系统客观的介绍和评判为主,而以完全主观的个人印象和感受见长。海涅移居巴黎后,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德国读者介绍法国的、和文化生活。同时,他也应法国杂志之邀,撰文向法国读者介绍德国的文化、文学、哲学和宗教,其中针对法国女作家德·斯太尔夫人的《德意志论》而写的《论浪漫派》,尤其能代表海涅的风格。

在《论浪漫派》中,海涅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进行了彻底批判。他眼中的浪漫派文学“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是一朵从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这是一朵稀奇古怪,色彩刺目的花儿”他用讽刺漫画的笔法,对浪漫派文学代表人物的特点进行了生动夸张却一语中的的描写:“诺瓦利斯的作品所呈现的玫瑰色泽,是痨疾的红晕;霍夫曼《幻想小品》中燃烧的紫焰,是发高烧上火。”所以,“判断他们的作品不是批评家的事,而是医生的事。”

诗人不仅生前四面受敌,身后依然饱受非议。在德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几次建立海涅塑像的提议都曾引起巨大争议。然而,海涅似乎早就预料到这一切,在德语文学史上极度自信的他说:“我从不在意我作为诗人的声望,至于人们是赞扬还是抨击我的诗歌,我都无所谓。但是,你们要在我的棺木上放一把剑;因为,我是人类解放战争中一名忠实的士兵。”(网评)

轶事典故

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

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那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他的言外之意很明显是在骂海涅是驴子,而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海涅这个回答真是太妙了!又把那个旅行家骂自己的话巧妙地回击过去了。

人物纪念

海涅奖乃德国最重要的文学奖之一,由杜塞尔多夫市设立于1972年,以19世纪大诗人海涅(1797-1856)命名,目前每两年颁发一次。海涅奖的宗旨——强调基本人权,促进和进步,以及的相互理解。获奖者有德国的哈贝马斯、法国的西蒙娜·韦伊、以色列的阿摩司·奥兹、德国的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瑞士的马克斯·弗里施等。

谁能介绍一下海涅?

海涅,歌德之后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诗人,被称为是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海涅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海涅的一生是前进的一生,他从一个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开始,而后认识到了诗人的使命,加入了革命的行列,并以某敏锐的嗅觉,写了不少的诗和杂文,最后成为一个战斗的诗人,成了早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先行者。

德国诗人海涅哪部作品是讽刺当时的制度?

《西里西亚织工之歌>海涅,H.(Heinrich Heine1797~1856) 德国诗人。出身犹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战争,1819~1824年先后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写作。1825年接受洗礼并获法学博士学位。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后迁居巴黎,1843年结识,1848年患严重瘫痪症卧床直至逝世。

海涅是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他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歌集》(1827)和4卷《旅行记》(1826~1831)。《歌集》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内容多抒写诗人自己的经历、感受、憧憬,歌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批判封建复辟暴行和资产阶级市侩习气。《旅行记》以见闻观感的形式,对复辟时期的德国现实给以抨击讽刺,对拿破伦和七月革命表示赞颂欢迎。旅居法国后,海涅的主要著作是其代表作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和文艺论著《论浪漫派》(1836)。长诗通过诗人1843年回汉堡的见闻,揭露和讽刺了德国的封建割据及庸俗专横。《论浪漫派》对德国文学发展进行简要精当分析后成为德国革命主义文学的理论纲领。此外,为支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写作的《西里西亚织工之歌》(1844)也是这时期海涅创作的一大收获。曾撰文说它“宣传了”,并说海涅是“德国当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参加了我们的队伍”。

海涅是哪国的诗人

海涅是德国的诗人。

海涅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海涅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海涅是哪国的诗人

海涅是德国的诗人。

海涅(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男,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795年,的曾开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正如所指出,“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的摧残人”。法军的这些改革,使备受的犹太人的地位得到了较全面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21年开始发表诗作,以4卷《游记》(1826-27,1830-31)和《歌集》(1827)而闻名文坛。1825年为取得德国公民权而皈依,但因此疏远了自己的犹太民族。而他的革命思想又使他在德国无法找到工作。1830年革命后自愿巴黎,从诗歌写作转向活动,成为运动的人,同时对法国和德国文化有许多评述。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在德国文学中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的不乏其人,但像海涅那样将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而又没有让诗歌负担哲学的沉重的,却不多见。

海涅的个人

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过战争。

1819年~1824年先後断续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法律和哲学并从事创作。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後迁居巴黎。

1843年-跟相识,海涅的创作达到顶峰,同时作品也更多了批判现实主义。

1845年始,瘫痪症开始恶化。

1848年5月海涅最後一次出门,去了卢浮宫博物馆。断臂维纳斯像勾起了他的伤感:“我在她的脚前呆了很久,我哭得这样伤心,一块石头也会对我同情。女神也怜悯地俯视着我,可是她又是这样绝望,好像她想说:难道你没有看见,我没有臂膀,不能帮助你吗?”自从这一天後,海涅在床上过了8年“床褥墓穴”的生活,但他仍然不断创作,1851年完成了《罗曼采罗》。

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