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好词好句 >

竹子的别称雅称有哪些(竹子的另外一种叫法)

竹有哪些别称

龙种 此君 竹郎 竹君 君子 妒母草 青士 郁离 明玕 蛇祖 绿玉 绿玉君

绿卿 绿粉 碧虚郎 管若虚 潇碧 玉干 玉竹 玉管

紫玉 (紫竹的别名) 潭竹 (猫竹的别名) 锦苞 锦箨 (竹箨的美称) 竹膏 (竹黄的别称) 义竹 (丛竹的美称)

竹子被称为什么

1、竹子的别称有:玉干、玉竹、玉管、龙种、绿玉、绿玉君、绿卿。

2、竹子的雅称有:义竹、此君、竹郎、竹君、君子、青士、郁离、明_、碧虚郎、管若虚、潇碧、紫玉、潭竹、锦箨等等。

3、竹子为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

竹的别称(2)

初篁

新竹。南朝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南朝梁简文帝《晚春赋》:“望初篁之傍岭,爱新荷之发池。”

此君

竹也。《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唐岑参《范公丛竹歌》:“此君托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唐白居易《东楼竹》:“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宋姜夔《念奴娇·谢人惠竹榻》“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丛篁

丛生的竹子。唐宋之问《泛镜湖南溪》:“沓嶂开天小,丛篁夹路迷。”宋陈与义《纵步至董氏园亭》:“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

翠篁

翠绿的竹林。南朝江淹《灵丘竹赋》:“于是绿筠绕岫,翠篁绵岭。”

翠琅玕

指翠竹。宋杨万里《省宿题天官厅后竹林》:“秋声偷入翠琅玕,叶叶竿竿玉韵寒。”元王冕《息斋双竹图》:“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绿。”清郑燮《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喻蘅《画竹四题》:“笔底翠琅玕,森森阅岁寒。”

翠筠

绿竹。唐白居易《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宋蔡伸《飞雪满群山》:“翠筠敲竹,疏梅弄影,数声雁过南云。”清汪琨《水龙吟·送龚璱人出都》:“任红蕉题就,翠筠书徧,饯词人句。”

筜篁

竹的泛称。唐裴铏《传奇·封陟》:“烟锁筜篁之翠节,露滋踯躅之红葩。”

妒母草

亦作“妬母草”。竹的别名。《埤雅·释草》:“今俗呼竹为妬母草,言笋旬有六日而齐母。”明谢肇淛《 五杂俎 ·物部二》:“竹名妬母,后笋之生必高前笋。”

风篁

谓风吹竹林。南朝谢庄《月赋》:“若乃凉夜自凄,风篁成韵。”唐郑谷《少华甘露寺》:“石门萝径与天邻,雨桧风篁远近闻。”清杨焯《游弁山资福寺呈霞彻师》:“一片风篁拥翠微,晚钟初动白云稀。”

竹子的雅称

竹子的雅称有:斑篁、抱节君、碧虚郎、冰碧、不秋草、初篁、苍筤、此君、丛篁、翠篁、翠琅玕、翠筠、筜篁、风篁、妒母草、孤筠、浮筠、寒青、寒玉、篁筱、篁阵、径节、阶篁、君子、琅玕、林篁、林箊、绿筠等。

竹子的雅称及其出处

青玉:杨巨源:“一院绿钱童子拂,千竿青玉主人栽。”青琅玕:皮日休《太湖诗·上真观》:“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玕。”

明玕:陶潜《读山海经》:“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瑶流。”青士:樊宗师《绛守居园池记》:“有柏,苍官青士拥列,与槐朋友。”

绿筠:江淹《灵丘竹赋》:“于是绿筠绕岫,翠篁绵岭。”绿云:张镃《念奴娇·宜雨亭咏千叶海棠》:“绿云影里,把明霞织就,千重文绣。”

竹子的别称

1、竹子,又名竹,原产自中国。品种繁多,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植物,茎为木质,是禾本科的一个分支,学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生长迅速。

2、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古代对竹的雅称

雅称有:绿卿、玉管、不秋草、绿玉君以及潇湘竹。绿卿出自宋代诗人陶谷所作的《清异录·绿卿》一文中,原文为:“碧氏方澄,宅龟鱼而荡漾;绿卿高拂,宿烟雾以参差。”而不秋草出自我国金朝诗人马天来所作的《赋丹霞下寺竹》一诗中,原文为:“人天解种不秋草,欲界独为无色花”。其他几种称呼都是古人对竹的美称。

咏竹的诗词

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2.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7.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8.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王庭筠《绝句》。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0.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1234567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